第二十八章 一夜成名

周一的时候,慕姗姗没有带着口罩上班,也没有引发交通事故,甚至都没有被人认出来。

这不是说她没有出名,相反她已经声名远扬了。

在京城出版的各大报纸上出现了不少和《方大综艺》相关的报道,绝大多数是赞誉之声。

认为这档节目非常专业,在领略国外景观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了解国外的文化,真正做到了融知识和趣味于一体。

两位主持人各有特色,男主持人老成持重,善于调节氛围,女主持人青春活泼,负责文化解读,可谓是配合默契。

慕姗姗穿着职业装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年代华国女性的服装逐渐多样化,有了更多的色彩,不像以前都是工厂里的劳动服,所有人穿的都一样。

不过女性的职业套装在华国还没有流行,慕姗姗引领了这个潮流。

观众觉得这主持人很洋气,也很漂亮,还懂得很多,新时代的女性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由于《方大综艺》的专业化,不像《文艺天地》那么老少咸宜,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同阶层的观众,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喜欢看这档节目的观众大多对国外有好奇心,有一定的文化,想要见识外边的世界。

不喜欢的观众觉得这是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会对华国百姓造成错误的引导。

普通观众大多是看个新鲜,毕竟平常很难看到那么多外国人。

他们从这档节目中了解到外国人并不是吃生肉,而是吃不熟的肉,牛排有五分熟和七分熟的区别,这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华国电视台在这个时代的电视行业绝对称得上是巨无霸,收视率超高。

在地方电视台没发展起来之前,有电视机的家庭基本上都会锁定华国电视台,可以说,慕姗姗被华国上亿观众所熟知。

观众或许还没有记住她的名字,但她洋气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林子轩到京城广播电台上班,在台里就听到人议论华国电视台那位新的女主持人。

年纪大的人认为那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年轻人则觉得很新鲜,比华国电视台其他女主持人朴素的装扮更有吸引力。

这档节目在给华国观众打开眼界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冲突。

林子轩来到办公室,打扫了卫生,收拾了文件,到茶水间里灌了瓶茶,回去后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开始翻看京城发行的报纸。

这就是他上班的日常工作。

他对报纸上的赞誉不怎么关注,重点看那些批评《方大综艺》的文章。

看完之后,他放下心来,不足为虑。

其实,华国电视台既然敢播出这档节目,就已经说明节目在思想性上没有问题。

林子轩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他知道这虽然是一个改革的大时代,但老旧的思想还很顽固,前路并不平坦,要摸着石头小心前行。

半个小时后,少儿栏目组的副组长来了。

这位女同志叫做胡影,四十多岁,性子不错,就是有点嘴碎,爱打听事,对林子轩还行,就算林子轩一直写稿子也不过问。

“听说了么?老刘要病退了。”胡影低声说道。

老刘是少儿栏目组的组长,看起来很严厉,不过只要不做错事,他就不怎么管。

“不是看着挺好的么?怎么病了?”林子轩不解道。

“能有什么病啊,还不是为了让儿子接班么?老刘的儿子就是个混子,一直找不到工作,这次老刘为了儿子才要提前病退。”胡影撇撇嘴,一脸的不屑。

这么一说林子轩就明白了。

接班这项制度在华国由来已久,是指由子女顶替父母工作,只要父母愿意退休,子女就能在父母原单位上班。

在这个时代,基本上都是早婚早育。

以林子轩为例,他今年二十二岁,林伯清才四十六岁,儿子到了结婚的年纪,没有工作哪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啊。

为了儿子能有份工作,娶上媳妇,父亲只好四十多岁退休,让儿子来接班。

这种现象在前些年很常见,后来华国逐步取消了接班制度,改为招聘制度,但总有一个过程,到了现在单位里还有这种现象发生,大家都没觉得有问题。

这时候的单位还讲人情味,不是那么冷漠。

“刘组长退了,咱们怎么办啊?”林子轩询问道。

“那谁知道,组织上应该会有安排吧。”胡影不置可否地说道。

“我看也别安排了,胡姐就是组长的最佳人选,我举双手支持。”林子轩看出胡影的意思,顺水推舟地说道。

“先别这么说,还不一定呢。”胡影推脱道。

她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挺高兴,当了组长就能提上一级,基本工资涨五块钱呢。

她觉得这个小林很会说话,要是自己当了组长,以后要给他加点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