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转型

冯小刚说的国际化并不是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接触后才有的想法,他们以前就讨论过。

他拍了两部贺岁片,一部在京城,一部在美国,虽然拍摄地点不同,剧情也不相同,可主题基本上一致,都是京味电影,都是小人物在耍贫嘴,逗闷子。

那么下一部呢?

他们已经有了拍贺岁片的成功经验,要是就这么放弃非常可惜,可如果一直拍这种片子也不现实,观众总会有厌烦的一天。

该怎么创新,让观众不至于厌倦,这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是改变创作思路,另起炉灶,拍一个不同的题材,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好梦公司里,大家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有人提出明年香港回归,要不要拍一部京城人在香港的故事。

有人说现在电视上戏说历史剧挺火的,要不咱们拍一部电影版的历史喜剧。

还有人觉得应该和港台的明星合作,这样能扩大电影的影响力和观众基本,要是请了刘德桦出演,那刘德桦的歌迷和影迷肯定会看电影,这就是明星效应。

大家从影片的选材到邀请的明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一点可以确定,冯小刚和葛优搭档,肯定要拍喜剧片,这有票房保障,很难想象他们拍其他类型电影的结果。

葛优觉得倒不一定非要两人搭档,也可以换其他男演员来演,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他现在有点重复自己的感觉,拍了两部贺岁片差不多了,再拍就没激情了,都是套路,少了真诚,观众或许还会买账,进影院看电影,那恐怕更多的是一种习惯。

葛优想找个不一样的角色,能突破一下,就算是反派也无所谓。

林子轩明白葛优的心态,一个演员,尤其是优秀的演员,都不愿意重复自己。

像张国立就是这样,他演皇帝演够了,在《卧虎藏龙》里演一个混混挺开心,演的很到位和传神,他觉得演皇帝很累,演混混反而很轻松。

然而,在这个圈子里讨生活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有时候为了生计,有时候为了交情,有时候为了能保持自身的知名度,所以,张国立还会继续演皇帝,直到找到下一个能被观众接受和认可的角色。

这就是演员的不得已。

葛优在京城电影制片厂长大,从小接触的就是电影厂里的那些前辈,他学会了前辈们做人的态度,谦虚低调,也学到了前辈们对于艺术的追求。

他想演一些不一样的角色,尝试不同的戏路。

这个和国内的演艺行业有关,一般来说,在国内只有演悲剧和正剧的演员才会被称为艺术家,才被认为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喜剧演员往往会被看轻。

大家普遍认为喜剧演员就是逗乐,不需要怎么表演,葛优往哪儿一站,不用说话,观众就乐了,这看不出什么表演功底。

其实,想把人逗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媒体记者跟着凑热闹,每次碰到葛优,都会问这次的角色有没有突破?还演喜剧么?

专家和影评人一致认为葛优演喜剧是浪费才华,应该演几部像《活着》那样深刻的片子。

就连葛优家的老爷子都认为葛优在重复自己,提醒他要多接一些有艺术性的戏。

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让葛优犹豫起来。

是继续拍观众喜闻乐见的贺岁片,还是拍有深度的影片,这是他要考虑的问题。

以他现在的知名度,手里不缺少好剧本,也有艺术电影,至于片酬倒是好说,真遇到合心意的本子,他愿意降低片酬接戏。

不过,如果需要他继续演贺岁片的话,他也会答应,在这方面,他不怎么坚持。

作为电影公司的老板,林子轩当然希望葛优一直演贺岁片,这样才能赚钱,可他和葛优之间的交情深厚,应该让葛优尝试不同的戏路。

“尤哥,再拍一部贺岁片,凑成三部曲,明年咱们拍不用在乎票房,自己想拍的片子,我来给你写个本子。”林子轩承诺道。

葛优对林子轩很信任,就答应下来。

所谓事不过三,贺岁片拍多了,不仅观众可能不买账,导演和演员也会有想法。

林子轩和冯小刚商量过怎么改变,首先不能光拍京味电影,要照顾到全国观众,也不能光在国内争票房,还得向着国际化发展。

要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以后好梦公司的成就有限。

他们决定再拍一部贺岁片就转型,不是说以后坚决不拍贺岁片了,而是要找到新路子。

以前拍电视剧的时候,他们也不是光拍喜剧,也拍过《京城人在纽约》这种剧集,所以,转型并不困难,关键还是剧本和演员要好。

还有一点就是加强和外界的合作,不仅是京城电影制片厂,还有港台的电影公司,国外的电影公司等等,要走出去,才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