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懵懂
林晓玲答应会把剧本转交给葛优,结果怎么样就不能保证了。
再说,如果是葛优来演,那就不是两百万的投资了,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至少要追加到五百万以上。
不是说两百万拍不出好电影,而是要精益求精。
自从三月份《大腕的葬礼》宣传结束后,除了出席必要的活动外,葛优就在家休息,他不怎么着急拍戏。
首先是没找到让他动心的剧本,其次是觉得需要静下心来沉淀一下。
到了他这个地步,拍戏更讲究质量,而不是数量。
一个演员一年拍十部戏,钱是挣到了,可哪儿有时间认真的琢磨剧本,演出来的角色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积累的不够,沉淀的不够,想爆发都爆发不出来。
明星和演员的区别就在于此,明星靠热度,演员靠演技。
国内不少导演都想和葛优合作,却又担心和葛优合作。
葛优不是姜文,是一个配合导演的专业演员,他想的不是自个怎么演,而是怎么演才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导演担心难以改变葛优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在拍了几部贺岁片之后。
观众会觉得葛优演什么都是葛优,换句话说,明星相太足,掩盖了角色。
一般的导演很难驾驭,找葛优来演容易弄巧成拙,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大导演知道怎么塑造葛优,激发出葛优的潜力。
好演员碰到好导演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
对于那些三流导演,就是给他们一打明星照样能拍出烂片来。
《卡拉是条狗》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一九九五年,正是京城打狗的关键时期,只要没有办狗证的狗都要被抓起来,弄得养狗的人家人心惶惶。
五千块钱对于有钱人不算什么,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很少有人愿意花五千块去办狗证。
市民白天把狗关在屋里,等到晚上才会出去遛狗,害怕被民警发现。
派出所民警每天在各个小区巡查,听到狗叫声就会敲门,叫得越欢的狗越容易遭殃,反而是那些不叫的狗能躲过一劫。
一旦敲门,预示着这家的狗没救了。
看到民警,有些孩子抱着狗就跑,找个僻静的地方躲起来,天黑才敢回家。
民警、市民和狗之间的故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的重复上演。
京城的胡同里发出的惨叫声和一摊摊鲜红成为不少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卡拉是条狗》讲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故事。
一户普通人家的狗被民警逮走了,家中的男人每个月拿几百块的工资,老婆下了岗,孩子要上高中,家境窘迫。
像这样的情况,就不要狗了呗,没有狗又不是不能活。
但剧本中的主角,也就是叫做老二的男人一心要把狗给弄回来。
按照他的说法,只有在狗面前,他才感觉自己活的像个人。
在家庭里,老婆处在强势的地位,儿子不服管教,看不起他,在社会上,他没什么地位,只有在狗面前才能找回点做主人的尊严。
这是他要把狗找回来的主要原因。
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就是平常的小人物,生活在压抑和困境之中,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下,他们需要找到心灵的寄托。
有人好喝酒,有人爱打麻将,老二就想要养狗。
老婆不愿意拿钱给狗办狗证,老二只好四处找人托关系,想各种办法,由此牵扯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围绕着一条狗,展现了华国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平民化和市井化的故事。
林晓玲把剧本给了林子轩,她可没本事说动葛优,还要林子轩出面才行。
林子轩翻了翻,把本子还给了导演,让导演继续打磨剧本,并按照五百万到八百万的投资规模做一份详细的拍摄计划。
第六代导演有个毛病,他们大多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大概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拍摄计划,喜欢搞临时创作,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更能激发灵感。
有人甚至说我只有到了拍摄现场才知道自己想要拍什么,听起来很有个性。
对于这种导演林子轩不会投资,他不否认有这样的天才存在。
但作为影视公司的老板,他把电影看作投资项目,为了保证电影的成功率,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导演是不是用心从剧本就能看得出来。
在好莱坞,一个剧本从开始创作到投拍要修改几十次,从故事情节,逻辑漏洞和市场需求等等方面进行考虑。
好梦公司拥有一支几十人的创作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构思剧情,修改剧本。
他们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几个人一起组成小组讨论,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