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流
林子轩对张伟评没有好感,不介意点出他和张艺谋之间存在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搞文艺的和搞投资的那些事儿。
九十年代初期,文艺界流行吃大款,那时候文艺工作者是一份高雅的职业,大款就是暴发户,不受待见。
后来,大款们进入演艺圈,吃了不少亏,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于是,他们想掌握话语权,控制导演,控制明星来为他们谋取利益。
张艺谋和张伟评就是如此。
张艺谋红遍欧洲的时候,张伟评还在卖盒饭,刚开始张伟评巴结张艺谋,巴结上了就投资张艺谋的片子。
到最后,心态膨胀了想控制张艺谋,觉得自己是张艺谋的恩人。
在娱乐圈,这种博弈一直在上演。
特别是电影产业市场化之后,资本将占据上风,并全面影响电影行业的发展,好莱坞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几天正式实施的新版《电影管理条例》,和九六年的旧版相比,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改变,审查制度、合拍片、发行业务和外资投资国内院线。”林子轩列举道,“这说明政策在放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影产业的改革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二零零二年二月一日,广电总局发布了最新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
鼓励国内电影公司和国外电影公司合拍电影,对审查制度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不像以前那样模棱两可。
合资建设影院,允许外商出资占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
这些条例的修订意味着政府在电影制作和发行方面的政策性限制逐渐消失,为资本涌入电影市场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不仅对国内的企业具有吸引力,国外的资本也会蜂拥而来。
或者说,华国的电影产业正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这和国家提出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方向基调一致。
好梦公司今年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实际上是占了政策的便宜。
“能谈谈您自己么?您的家庭和生活,在媒体眼里您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孟净用轻快的语气说道。
“你看我神秘么?还不是普通人一个。”林子轩温和道,“性格使然吧,我不太擅长和媒体打交道,你们总想着挖什么大新闻,我这儿可没有大新闻,又不是那些明星。”
“可您管着明星呢,您发掘了那么多明星,有什么窍门么?”孟净好奇道。
“不能说发掘,是金子总会发光,主要是他们有才华,有可塑性,即便我不找他们,他们也会成名,迟早的事儿。”林子轩回应道,“国内目前没有专业的经纪公司,演员的出名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或者说是运气的成分。”
“不应该是这样么?”孟净疑惑道。
“不是,国外有较为成熟的经纪模式,由专业的星探四处发掘演员,可以称为初级经纪人,星探把发掘的演员苗子介绍给经纪公司或者导演,在国内说起星探以骗子居多,导演往往亲自挑选演员,效率很低。”林子轩解释道,“我们过于注重科班出身,忽视了从其他途径发掘演员,这导致近些年艺考的盛行。”
在华国,拍文艺片的看不起拍商业片的,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科班出身看不起非科班的,学历高的看不起学历低的。
演员既需要后天学习,也要看天赋,而且,天赋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林子轩的意思是在演员的选拔上要不拘一格,不能墨守成规。
好梦公司里既有像张嘉绎和黄小明这样科班出身的演员,也有像黄勃和高园园那样非科班出身的演员。
“艺考的热闹不正说明大家看好这个行业么?”孟净不解道。
“那是他们看到明星的片酬高,拍一部戏上百万,成名的诱惑太大,真正喜欢表演的太少,都想成为大明星。”林子轩感叹道,“尤其是学校扩招后,以前表演系一届只招收十几个人,现在有几十个,他们毕业后怎么办?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容不下这么多明星,所以说,艺术院校今后也要考虑就业问题。”
孟净发现林子轩善于转移话题。
一旦谈到他自个,就不知不觉的给带偏了,不知道扯到哪儿去了。
“林总,咱们还是谈谈您吧,您在作家、编剧和公司老总的身份之间转换,每一个都做的很成功,您是怎么做到的?”孟净重新抓住访谈的节奏。
“顺其自然吧,我不是那种有野心或者远大抱负的人,有时候是被人推着,有时候是顺势而为,就这么一步步的走过来了。”林子轩感触道,“我觉得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我们这批人,给了我们机会,就像尤哥曾经说的,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您引领了潮流,从最早引起轰动的痞子文学,再到红极一时的各类电视剧,以及后来风靡的喜剧贺岁片和现在的商业大片,您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孟净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