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书画奇珍
……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这是虞世南的《怨歌行》?”看到卷轴中的内容后,刘东不禁惊讶道。
不过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齐老,这……这是虞世南的《怨歌行》真迹?”
虞世南的《怨歌行》刘东很熟悉,也曾经临摹过这手五言古诗的字帖,但相比这首不过寥寥九十字的古诗,这幅卷轴上后人的提拔和钤印的字数和数量,要超过原作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还不乏苏轼、蔡京、董其昌、王时敏这样的名家手笔!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这称得上是传承有序!
也足可见其珍贵!
“没错!这幅虞世南的《怨歌行》行书真迹到我手里有三四十年了!”齐老语带感慨的回应道。
刘东对于齐老的生平有所了解。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齐老没少因为书写而受到红卫兵的折磨,要不是身边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恐怕老爷子早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且这些珍藏的书画也早已经被付之一炬!
只是妻子早亡也是齐老内心深处无法弥补的创痛,多年来没有续弦也多因为此故!所以刘东明智的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问什么。只是在老爷子话落,轻点了点头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手中这幅书法卷轴上。
这幅长度不过150厘米,宽度接近60厘米的卷轴的珍贵程度无须多言。
虞世南,作为“初唐四大家”之一,与薛稷、褚遂良和欧阳询并称于世。精于行书,笔迹圆融遒丽,外柔内刚,继承了二王的传统,备受后人推崇。
而且除了书法上的成就,在政治上,虞世南历经陈、隋、唐三朝,为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综上而论,他的书法真迹能够流传一千三百多年,保存到现代可谓格外的珍惜!但就这幅《怨歌行》行书而言,放到全国无论那一个博物馆都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再看看这件?”
就在刘东欣赏虞世南的《怨歌行》半晌,准备收起来还给齐老的时候,便见老爷子再次从箱子里拿了一副卷轴递到了他手里。
“再看?”刘东愣了一下,不过看着老爷子脸上肯定的神色,外加自己内心深处也对这三幅卷轴颇为好奇,所以也就没有拒绝!
不过在刘东展开之后,出现在眼前的却并不是他之前认为的书法,而是一幅山书画,画面的中心为“两松一石”,两颗松树沧古遒劲,一颗青石立于松下,左出不过一丈之外,便是悬崖峭壁,映衬着远山苍黛,雄奇俊秀,当真是一幅好景色!
同时,从画面当中,刘东也感受到了一股北方山水的苍劲古拙和煌煌大气!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这是荆浩的真迹?”刘东忽然惊声道。
“哦,小东,你还没看到落款呢,怎么就认定这是荆浩的真迹?”刚才一直没有说话的齐老忽然笑道。
“呵呵,齐老,这你可难不倒我!荆浩的生平事迹我可是一清二楚!”顿了一下,略作编织后,刘东便继续道,“根据记载,荆浩生于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因为山中人烟稀少,荆浩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而青莲寺主持大愚也曾多次向荆浩求画!”
“古人想来是诗画不分家,大愚和尚留诗一首,‘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而荆浩便根据这大愚和尚的诗句作画,作成之后便是这《松石图》,而这画上的诗句也是荆浩赠画时所留!”话音一落,刘东左手一推卷轴,果然后面出现了“荆浩之印”“洪谷子”两方印章!
淡然一笑后,刘东转头看着略带惊讶之色的老人道:“齐老,看来看来我猜对了!”
“啪啪……!”
掌声落下后,齐老爷子面带赞许之意的朝刘东笑道:“没想到你除了瓷器,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了如此高的成就!”
“您老过誉了,我不过是多看了几本书而已!纸上谈兵,眼力跟您老还差得远!”刘东谦虚道。
“呵呵,你也不必过分自谦!这鉴赏之道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懂得越多,自然进步更快!而且,以你现在的年纪能知道这些,已经很了不起了!”老爷子夸奖道。
“是!”刘东点了点头。
谦虚没有错,但过分的谦虚就成了虚伪!
见他如此,老爷子满意的点了点头后,便再次把三幅卷轴中最后一幅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