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韩城:大人物的“终审判决书”(第2/3页)

与放过魏长城不一样,我从未打算放过魏国的古都韩城。它现在有个别称叫“小北京”,这并非因为这座小城政治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它的建筑特色。韩城有许多窄窄的巷子,这些巷子里有许多四合院,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颇为相似。当地官员说,韩城现在还有一千多座四合院,可以让导游带我去看其中的任何一座。

我还是去看孔庙内的韩城博物馆吧。因为就算有导游陪着,我也不太喜欢闯入别人家里。我一打听就知道,孔庙这座本市最古老的建筑在老城中轴线附近。这条街禁行机动车。公交车在掉头进总站之前,让我和其他乘客全部下车。一下车正好就是这条街的起点。

街上满是步行者,走到尽头,是一座鸟瞰市区的小山,山上有烈士陵园。不过我没走那么远,走到差不多一半,向右拐进了一条小巷。巷子进去二百米,就是孔庙的大门口。这座孔庙是我见过的保存最好的孔庙之一,大多数建筑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不巧的是,正赶上午饭时间,得等拿钥匙的看庙人回来。好在那里有个长满草的花园,我就躺在草地上打起了盹儿。

黄河龙门峡的拓片

我有午睡的习惯,在家的时候,每天中午必小睡一觉,因此毫不费力就睡着了。一个小时后醒来,发现还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于是起来四处转悠,从每间屋子的窗户朝里看。但是玻璃上灰尘太多,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大约三点钟,博物馆三名值班员中的一人回来了,拿着她的钥匙。我只能凑合看看六间展厅中的两间,因为另外两名值班员拿着其他房间的钥匙,他们吃过午饭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参观的那两个展厅,有好几十尊佛像,一尊十分精美的大理石孔子像,几截老城墙,一个硕大的象牙,还有五万年前人类居住的遗迹,以及一尊铁鹿。但是最漂亮的一件展品,是一个巨大的胡桃木根雕,雕刻的是黄河,包括龙门峡、小船、湍急河水的旋涡,少不了还有一条龙,刀工极佳,是真正的杰作。值班员说它是中国此类根雕中最大的一个,而且是八百年前元朝的作品。

韩城并非没有其他可看的地方,但是这个精美胡桃木根雕上的黄河水,激起了我强烈的心灵感应,我决定尽快回到黄河岸边去。于是走回主路,上了下一辆北行的巴士。一个小时后车到黄河大桥,我未过桥,在桥头下了车。

这座黄河大桥所在的地方叫龙门,正是那位农民赠我的拓片所描绘之地。从公路上下来,沿着岸堤走近黄河,现在我已经到了陕西省的顶边儿上了。黄河对岸就是山西省。我听不出中国人说这两个省份时发音的区别,更不用说我自己发音了。但是黄河一定知道它们的区别。黄河自北奔腾到此,山西省在它的左侧,是太阳升起的东方;陕西省在它的右侧,是太阳落下的西方。那条“黄色巨龙”将广袤的黄土地一劈两半,一边一省。这一“劈”劈出来一道峡谷,两岸峭壁间的跨度不足四百米,因此称做“龙门”。

这里被称做“龙门”还有另一个原因。每年三月,数百万条鲤鱼从这个峡谷游过,到上游产卵。这么多鲤鱼成群结队,乍看起来,就好似一条条小龙在水里游动。中国民间历来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据说鲤鱼一旦成功通过龙门,就会从鱼变成龙。这一说法在古代中国常常用来形容科考及第,而在现代中国则常常用来形容一夜暴富。它的源头是《太平广记》的一段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每年岁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由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龙门又叫禹门。传说这里是大禹治水工程的起点,整个工程一直延伸到郑州。在那里黄河最终甩脱邙山山脉的拘束,在中原黄泛区一泻千里。大禹生活在四千多年前,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的功德,两千年(甚至更早)以来在龙门峡两岸修建了数座大禹庙。不幸的是,这些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军炸毁了,以后再未重修。此时此刻,我正坐在黄河岸边去年冲积的淤泥上,寻找着“龙”游过的迹象。可是,一年一度的鲤鱼大迁徙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看到的只有尘埃云,工人们正在炸开峡谷的峭壁,寻找铝矿。

过去的龙门,游客只能坐小划子或机帆船渡河,现在则建起了黄河大桥。几个小男孩正在河边钓鱼,也许他们钓的正是龙门鲤鱼吧。看了一会儿钓鱼,我走过大桥,来到对岸一个小亭子里。这个亭子,是大禹庙目前仅存的劫后遗珍。大禹的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由于未能阻止黄河的泛滥而被帝王处死。子承父业之后,大禹取得了成功。他从来不用堤坝堵水,而是疏浚河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后裔已然忘记了他的经验。他们不仅修建高高的堤坝,而且在黄河和长江上修筑超级大坝来防洪和发电。中国有句话叫“以史为鉴”,很显然,他们不再阅读本民族的历史书。否则早该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迟早要遭受与大禹父亲同样的失败。“疏”而不是“堵”,是大禹治水的全部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