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书,大约成书于公元1至2世纪,又称《本草经》。在中医学中,“本草”这个名称,是代表中药的意思。这是因为虽然中药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物,可是,其中却以草类药方最多,它含有以草类药治病为本的意思。“本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或稍前一些时候。《本草经》托名“神农”,称之为《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植物类占大多数,有252种,动物药有67种,矿物药有46种,总数为365种。该书最早对药物进行了分类,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本草经》还简要记载了药物的出产地点、别名、形态、药性和治疗功能等,初步概括了药物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单味药的使用,复方中的主药与辅助药的配合应用(主药称君,辅助药称为臣、佐、使)。提出“七情”的药物配伍规律,即单行(单味药能产生应有的功效)、相须(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互相增强作用)、相使(两种以上药物同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物为辅,以提高其效能)、相畏(利用药物的互相抑制作用,减少或抑制某一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相反(两种药物同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指出药物配伍“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配伍。
《本草经》提出药物的产地不同,生药的采集时间的不同,以及加工处理方法的不一样。记载药性有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的药物须晒干,有的则须阴干。有的适于制成药丸,有的适于制成药粉,有的则可制成各种剂型应用。有的药物需用水煎,有的需用酒浸或酒炒,有的不可用酒加工。有毒性的药物,须采取某些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其毒副作用。《本草经》对于用药的剂量也做了说明,在应用某些有毒性的药物治病时,提出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用药后的反应,再逐渐适当地增加剂量。
总之,《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我国早期药物学,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1000多年来,许多中药学著作中的内容取材于《神农本草经》,它为中药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