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痘接种术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现今已可采用预先口服或接种某些预防疫苗的办法,使人体产生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以避免染上某种疾病,或者尽可能减少被某种病传染的机会,这就是人工免疫法。早在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我国医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运用狂犬脑敷贴于狂犬咬伤处以防治狂犬病发作,比西方的巴斯德早了1500年。而在免疫发展史上更有意义的是,我国古代发明了预防烈性传染病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公元4世纪东晋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文献最早描述天花疾病的医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天花病的症状和危害性。我国最早发生天花的时间难以确定,多数医家认为此病开始发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

我国最迟在16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如清代宁阳人张琰(字逊玉)于17世纪80年代所写的《种痘新书·序》中,有“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的记载。人痘接种术的早期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以致这种预防方法未能迅速推广。后来,有些医生对痘苗的选择和接种方法作了改进,从而提高了接种人痘的安全性。关于接种人痘的方法,1695年张璐的《张氏医通》的“种痘说”记载了痘苗法和痘衣法。1742年成书的《医宗金鉴》则记述了人痘接种的痘衣法、浆苗法、旱苗法和水苗法。从当时文献所载可以看出,痘衣法是把正在出天花的患者穿的贴身内衣给未出过天花者穿2-3天,使其发生反应而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人们逐渐发现,此法有时由于不能引起未出天花者的反应,所以并不灵验,但尚未认识到痘衣法有可能使接种者感染重型天花而致死亡这样的严重后果。痘浆种法是用棉花团蘸沾天花患者的痘粒内浆液,塞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内,使其发生反应而产生抵抗力。这也有可能使患者染上重型天花。旱苗法是将痊愈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内。水苗法是将上述研细的痘痂用干净水调湿,以棉花团蘸沾塞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内。由于旱苗法与水苗法所用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接种后能够产生一定的预防效果。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接种人痘的实践后,人们认识到痘苗的优劣对接种人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强调需选择“苗顺”的痘痂,也就是选用毒力缓和、不夹杂其他疾病的痘痂制成的痘苗,接种后才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张琰在《种痘新书·论痘宜种》中记载了接种安全优良的痘苗,对预防天花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而逐渐地在各地流传应用。

人痘接种术经过人们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积累了愈来愈多的经验,人们逐渐认识到既要审慎地选择性能良好的痘苗,还要注意种痘的合适条件与卫生环境。经过改进后的人痘接种术对预防天花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采用范围更为广泛。

人痘接种术在17世纪时,不仅在我国各地广泛应用,而且很快流传到国外,引起欧亚各国的重视。大约1652年,清代名医龚廷贤的弟子戴曼公到日本,带去了人痘接种术。17世纪后,有的国家专门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人痘接种术,1847年俞正燮的《癸巳存稿》就有“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的记载。俄土战争中,人痘接种术又由俄国传到土耳其。我国的人痘接种术还流传到朝鲜、英国等地。根据美国医史学家加里森(Garrison)于1914年出版的《医学史》(Historyof Medi-cine)记载,1718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Montague)的夫人在君士坦丁堡给自己3岁的儿子接种了人痘,3年后她回到英国又为5岁的女儿接种了人痘。就这样,我国的人痘接种术传到了欧洲,对欧洲一些国家预防天花做出了贡献。此时的方法已经不是用鼻苗,而是先把接种人的虎口刺破,再涂上痘浆,包扎好,有时还接种在胳膊上。我国的种痘书上也有刺破儿臂,去掉污血的方法。可见,中国的种痘法传到西方去,对后来英国医学家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据1968年德国医史学者文兹茂(Gerhard Venzmer)的《医学五千年》记载,琴纳在发明牛痘接种术以前,曾有过一段时间采用接种人痘为人们预防天花。而且,据其他文献所载,琴纳自己8岁时也曾经接种过人痘。琴纳的这些经历,对他在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无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18世纪中期,人痘术传入并进而推广于日本,直至亚洲其他国家与地区。1805年,琴纳的牛痘接种法传入中国,才逐渐替代了有数百年历史的人痘接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