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第2/5页)

在这里,我想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忠告,当你阅读一本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小说或观看某部法国大革命方面的戏剧和电影时,你会很容易得到一个印象:所谓的法国大革命完全是一帮来自巴黎贫民窟的乌合之众们的一场大骚乱。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暴动往往在革命的舞台上演,但他们通常是在那些中产阶级专业分子的鼓动与领导下发起冲锋的。这些人将饥渴盲目的大众用作他们威力无比的盟军。然而,真正引起革命的基本思想最初是由少数几个才华横溢的优秀分子提出来的。一开始,这些思想被引荐到旧贵族们迷人的客厅,供国王陛下和那些腻烦透顶的绅士、贵妇们消遣。这些处境赏心悦目但危险无比的客人们玩起了社会批评这个危险的爆竹,直到火星不小心从与这座大房子一样老旧腐朽的地板裂缝里掉了下去,一直落到了杂乱不堪堆满陈年杂物的地下室,引起了火苗。这时,惊起了一片救火的呼声。偏偏房主对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倍感兴趣,可就是没学会如何管理他的财产。由于他不懂得如何扑灭这小小的火苗,所以火势迅速蔓延,熊熊大火将整座建筑烧为灰烬。这就是所谓的法国大革命。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可以将法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从1789年至1791年为第一个阶段,是人们还或多或少尝试君主立宪制度的阶段。这种尝试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国王本人的愚蠢和缺乏诚信,另一部分是由于局势的发展已经失控。

从1792年至1799年,出现了一个共和国,人们首次试图建立一个民主形式的政府。不过,这次尝试因社会常年骚乱和人们对社会改革丧失信心而统统付之东流。法国大革命最终以暴力的形式爆发出来。

断头台

当法国背负起40亿法郎的巨额债务,国库几近倒闭,已经无法再立新税目来增加收入时,甚至连国王路易(他是一位灵巧的锁匠和优秀猎手,可极其缺乏政治才华)也隐约感觉到,应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了。于是,他召见了蒂尔戈,任命他为财政大臣。安尼·罗伯特·雅克·蒂尔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奥尔纳男爵。60多岁的他曾经是一个正处于迅速消失之中的土地贵族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成功的外省总督兼能力出众的业余政治经济学家,他确实竭尽全力来挽救危局。但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创造奇迹。由于再不可能从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农民身上收取更多的税收,因此必须让从未缴纳过税的贵族与神职人员也为国家财政尽一点儿必要的义务了。这使得蒂尔戈沦为了凡尔赛宫的公敌。更糟的是,可怜的财政大臣还不得不面对皇后玛丽的忌恨,因为这位皇后非常讨厌“节俭”这个可恶字眼。不久,蒂尔戈被冠以“不切实际的幻想家”和“理论教授”,他的官位当然也岌岌可危。1776年,他被迫辞去了财政大臣的职务。

继“理论教授”之后的是一个讲求实际的生意人。这位工作勤奋、任劳任怨的瑞士人名为内克尔,他靠做粮食投机生意以及与人合伙创办一家国际银行而发家致富。他野心勃勃的妻子硬把他推上这个他力所不及的政界,以便为她的宝贝女儿争得一定的地位。后来,他的女儿真的嫁给了瑞士驻巴黎大使德·斯特尔男爵,并成为19世纪初期知名的文化人士。

和蒂尔戈一样,内克尔带着满腔热情投入了工作。1781年,他递交了一份关于法国财政状况的审计报告。可路易十六根本看不懂这份复杂的报告。他刚刚派遣了一支军队去北美,帮助当地的殖民者反抗他们共同的敌人——英国人。由于这次远征耗资巨大,国王要求内克尔搞到急需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他没有增加税收,反而印发了更多统计和数据,更有甚者,他居然也开始用起“必要的节俭”之类的讨厌字眼来了,这意味着他作为财政大臣的日子就不长了。1781年,他被当作一个无能的官员被国王解职了。

继“理论教授”和讲求实际的“生意人”之后的是一位伶俐讨巧、左右逢源的人物。他向所有人许诺,只要他们信任他无懈可击的运作体系,他保证每人每月都能拿到自己的钱。这个人就是查理·亚历山大·德·卡洛纳,一个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官员。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和不择手段的欺瞒谋取了高位。他发现国家已经债台高筑,可他聪明过人,想要拉拢每一个人。于是,他发明了一个快速的补救办法: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办法,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自古以来,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法国又新增了8亿法郎的巨额债务。只要国王陛下和他可爱的王后陛下提出要求,他就会毫无顾忌、笑容可掬地签上自己的大名。要知道,这位迷人的王后早年在维也纳便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现在要她改掉几十年的习惯是不太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