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艺术(第2/5页)

哥特式建筑

然而,这种哥特式建筑形式却是艺术真情的最高表达,一直激励着整个北部欧洲大陆长达数百年。你应该还记得前一章中讲过的中世纪晚期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除了居住在乡村的农民之外,就是城市公民或古拉丁语意义上的“部落公民”。在古拉丁语中,“城镇”的意思就是部落。事实上,这些住在高大城墙与宽阔水深的护城河之内的善良自由民们是真正的部落成员,凭借着整个城市的互助制度,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中,建有神庙的广场曾经是市民生活的中心。到了中世纪,教堂——上帝的家,成了这样的中心。我们现代的新教徒,每个星期只去一次教堂,呆上几小时,所以我们很理解中世纪的教堂对一个社区有多大的意义。那时,当你出生还不到一星期,就会被送到教堂接受洗礼。小时候,你常常去教堂听讲《圣经》中的神圣故事,长大以后,你就自然成了一名教徒。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可以为自己建一座小教堂,里面供奉自己家族的守护圣人。神圣的教堂日夜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现代的一个俱乐部,为市内的所有居民服务。你很可能在教堂与自己心爱的姑娘一见钟情,她日后成了你美丽的新娘,在高高的祭坛前跟你举行隆重的婚礼。最后,当你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你会被安葬在这座熟悉的建筑的石头下面。你的子孙会到你的墓前悼念,直到最后的审判日到来的那一天。

由于中世纪教堂不仅是上帝的家,而且是所有市民的日常生活的中心,因此它的式样应当不同于此前所有的任何建筑形式。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的神庙只是当地的一个神殿,由于祭司们无需在奥塞西斯、宙斯或朱庛特的塑像前布道,因此用不着能容纳大量公众的内部空间。在古代地中海地区,人们习惯在露天进行所有的宗教活动,但是在北方,阴冷潮湿,天气恶劣,因而大部分宗教活动只能在教堂内进行。

几百年来,建筑师们一直探索着如何建造空间足够大的建筑物。罗马的传统告诉他们,要建造厚重的石墙,上面开一个小窗,以免墙体承受不住自身重量而垮塌。可到了12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之后,欧洲的建筑师们看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尖拱结构,受此启发,他们构想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使他们第一次有机会造出适合当时频繁的宗教生活所需的那种建筑物。然后,他们在被意大利人轻蔑地指为“哥特式”或“野蛮的”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种奇特的风格。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发明出一种由“肋骨”支撑的拱顶,可是这样一个拱顶如果过重的话,很容易把墙壁压垮,个中的道理就如同一张儿童摇椅坐上了一个136千克重的大胖子一样,肯定会被压垮的。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法国建筑师决定用大批沉重的石块来加固墙壁的支撑力,这样,制成屋顶的墙壁就可以靠在上边。后来,为进一步保证屋顶的安全,建筑师们又发明了所谓的“飞拱”来支撑屋脊。这是一种非常简易的建筑方法,你一看我的插图就会明白。

这种新的建筑物允许开大扇的窗户。在12世纪,玻璃还是一种非常珍稀的奢侈品,私人建筑安装玻璃窗的非常少,就连贵族的城堡也四壁洞开,因而阻挡不了穿堂风的长驱直入,这就是为什么那时的人们在室内室外都穿毛皮衣服的原因。

幸运的是,古代地中海人民熟悉的制作彩色玻璃的技术并未完全失传,此时又重新兴起。不久之后,哥特式教堂的窗户都安上了这种小块的彩色玻璃,拼成了《圣经》中的故事,并用长长的铁框固定起来。

就这样,辉煌壮丽的上帝新家,挤满了如饥似渴的信众,这使得宗教重新焕发了空前绝后的生命力。为打造这“上帝之家”和“人间天堂”,人们不惜使用最好的、最昂贵的、最惊奇的材料。那些从罗马帝国毁灭后就长期失业的雕塑家们,现在又小心谨慎地重返他们高贵的艺术事业。正门、廊柱、扶垛与飞檐上,满满地刻着上帝和圣人们的形象。绣工们也开始制作装饰墙面的挂毯,珠宝商用他们最精湛的手艺装点圣坛,使之无愧于信徒们的最虔诚的崇拜。画家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惜因为找不到适当的作画材料,他们只能扼腕长叹。

正因如此,一段故事留传下来。

在基督教初期,罗马人用小块彩色玻璃拼成图案,以此装点他们的庙宇房屋的墙和地,但是这种工艺难度很大,这让画家们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有尝试过用彩色积木拼图的孩子们都体会过与这些画家相同的感受。因此,镶嵌工艺在中世纪除了俄罗斯之外,便已失传了。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的镶嵌画家纷纷逃往俄罗斯,继续为东正教的教堂作装饰,直到布尔什维克革命后,一切教堂的修建都停止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