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 没爹的孩子像根草(第2/4页)

孔丘听得似懂非懂,但是他明白娘的意思,娘想要自己过上好日子,娘也想跟自己过好日子。可是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好好上学。

“我要让娘过上好日子。”孔丘这样想,他爱自己的娘。

“娘,我错了,我要好好学习。”孔丘说,说着,扑进了娘的怀里。

“孩子……”颜征在说不出话来,因为她哭了。

在娘的怀里,孔丘也哭了。

那天晚上,颜征在把叔梁纥的故事,把叔梁纥祖先的故事都讲给了孔丘听。

“孩子,不要辜负了你的姓啊,不要玷污了你爹的名声啊。”颜征在哭着说。

“娘,我知道了。”孔丘也哭着说。

从那之后,孔丘开始认真学习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端正了学习态度。孔丘天资聪明,学习又很努力,经常向老师提问。渐渐地,孔丘成了成绩最好的学生。

可是,好景不长。家里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姥爷和姥姥先后去世,娘到处给人做工,养活孔丘。家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娘每次送粮食去学校,都显得很憔悴。

终于,孔丘决定放弃学业,他要帮衬母亲一同撑持这个家。

“唉。”颜征在叹了一口气,她知道靠她自己是无法供得起孔丘上学的,她觉得对不起孩子,也对不起叔梁纥,更对不起孔家这个高贵的姓氏。可是,她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忍痛同意了孔丘放弃学业的想法。

孔丘从学校搬回了家。

风遗尘整理校对。

【孔子的第一份职业】

从那之后,小小的孔丘就跟在娘的身边,帮着娘一起干活。

再大一点之后,孔丘跟着街坊邻居们在外面打零工,摆地摊、扫大街等等都干过。还好,那时候还没有城管。

就这样,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苦苦生存。孔丘彻底放弃了学业,颜征在也只能认命,对这个儿子不再抱有任何期望。

孔丘家有个邻居专门从事“助祭”、“助丧”的营生,就是从事各种祭祀丧葬活动,当然只是充当下手,譬如打扫卫生、抬棺材、帮人哭丧这一类的活计。这一类的活除了看上去不太有面子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可取之处。第一,这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很容易上手;第二,这样的活挣钱比较容易,毕竟祭祀丧葬都是大事,事主出手会比较大方;第三,这个行当没有旺季淡季,因为人总是要死的;第四,参加这类活动,基本上都是管饭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孔丘跟着这个邻居参加了一次助祭,结果不仅得到了报酬,而且有好吃好喝。

“哇噻,这个生意好啊。”孔丘立即就爱上了这个行当,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职业了。

从那之后,孔丘就经常找这个邻居带他去参加各种祭祀丧葬活动:邻居也乐意带着他,反正多他一个不多,也不占用名额,事主愿意给报酬就给,不愿意给报酬,至少能混几顿饭吃。此外,孔丘也很懂事很懂礼貌,大家都喜欢他。

基本上,孔丘就是个群众演员,目标就是挣几个盒饭。

按《论语》。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丘对于自己少年时的这段历史,从来没有隐讳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小的时候很低贱,所以会做很多下等人做的事情。

孔丘,一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

一直到长大,孔丘对祭祀和丧葬的礼节都很讲究,这就是因为他从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原因。

按《论语》。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什么意思?孔子见到穿丧服的、穿官服的和盲人,即使对方年龄小,也会站起来致意,如果是路遇,一定会快步走过。

为什么孔子会这样呢?孔子给了答案:“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贾子新书·保傅》)一句话: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孔子的职业习惯。

习惯成自然,这句常用语出自这里。

原本,孔丘的命运就是这样了,一辈子做一个替人打扫卫生、端茶递水、抬棺材挖墓地、替人哭丧的下贱人。

可是,孔丘十五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确切地说,改变了他的思想。

那一年,是鲁昭公五年(前537年)。

【叔孙豹的恼火和烦恼】

鲁昭公名义上是鲁国的国君,但是,鲁国实际上控制在三桓的手中,也就是季孙、叔孙和孟孙三大家族手中。

三大家族之间,表面上和和气气,其实也在钩心斗角,互不买账。

鲁昭公元年的时候,晋国和楚国召开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叔孙豹代表鲁国参加。当时,孟孙家族比较弱势,因此,但凡外交,都交给叔孙豹;内政,就交给季孙宿,也就是季武子。

叔孙豹参加盟会去了,季孙宿在后面开始使坏,出兵攻打莒国,拿下了莒国的郓地。为什么打莒国?因为莒国靠着季孙家的地盘,拿下来就是季孙家的。为什么说他使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