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五章 宋朝和日本的平等往来(第2/4页)
这也是代表了当时日本权利最高层所希望从中国得到的东西:利益和文化。
如果说宋朝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往来与前朝有何不同的话,应该就是“平等”。
宋朝之前,无论隋唐魏晋,日本在和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永远都处于“受”的一方,要么是直接得到了赏赐宝物,要么是学到了文化和技术,他们只是得到,却不能给予中国什么,因为当时的两国实力对比过于悬殊,日本没有什么东西是强大的中国所必需的。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可以没有日本,但日本却离不开中国。
而宋朝建立之后,随着日本本身的日益强大,其对中华文明的需求开始变得逐渐减少,但另一方面,虽说中国尚且还远远没到把日本过来的东西当作必需品的地步,可也确实已经开始对日产商品有了一定的需求量。
双方一拍即合,贸易交流就这么被搞了起来。
宋朝时管对外生意的机构叫“市舶司”,而日本那边则在九州大宰府下设立鸿胪馆,用于国家官贸。
只不过真的操作起来的时候,两边基本都不怎么走官方路线,而是多为私人贸易,尤其是日本,跟宋朝的生意往来几乎九成以上是在私人领地里完成的。
国贸变私贸,朝廷的所得利益自然就大大减少了,不过这绝非是中央照顾地方,而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中央无权。
再说得精准一些,是天皇无权。
其实早在当年藤原基经横空出世把持朝政数十年起,天皇的大权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旁落到了藤原北家的手里,多年来藤原一族的人几乎代代都担任关白一职,然后替天行道独揽大权,全然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学界俗称“摄关政治”。
摄关政治的登峰是在长德元年(公元995年),那一年藤原北家的藤原道长出任右大臣以及藤原长者(等同于一族族长),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专政,而他的儿子藤原赖通,15岁就当上了正三位右近卫少将,30岁出任关白,独掌乾坤到76岁,实在是老了玩不动了,才辞去了一切职务顺便在延久四年(公元1072年)时以81岁高龄出家,然后一直活到了83岁才驾鹤西去。
道长、赖通父子俩一前一后总共八十来年的摄关政治,使得日本皇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们不仅操控中央,就连地方也不放过,在那八十多年里头,许多国司的任命也全都出自他们爷俩之手。
而底下的国司有了藤原家为后台,更是肆无忌惮了起来,纷纷各自建造港口,直接和大宋展开贸易,跟鸿胪馆抢起了生意,而宋朝那边本来就不禁私贸,更何况中国商人也分不清摄关政治还是地方政治,反正看见日本来的商船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地做买卖,久而久之,天皇的中央朝廷能赚到钱才怪了。
对于藤原家的摄关政治,全日本的反应只有四个字:人神共愤。
首当其冲的是半仙皇家,那必然是不高兴的,为了抗衡藤原家,历代天皇采取的对策叫院政。
所谓院政,通俗来讲,就是拼爹。
藤原家之所以能掌权,很大原因是由于藤原家的女儿,基本上代代都嫁入皇宫当皇后,然后生了皇子再当天皇,也就是说,藤原一族其实是天皇家的外公、舅舅或是老丈人。
要跟外公舅舅老丈人对抗,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爷爷叔叔和亲爹找来,枪对枪,棒对棒,亲爹对亲娘。
在摄关时代,当天皇活到二十多快三十的时候,就会把位子传给尚且年幼的太子,而自己则出家做和尚,即为上皇,通称某某院。上皇上面还有法皇,就是天皇的爷爷,同样也是和尚——天皇打算通过这种办法来增加自己的战友人数,然后来压制藤原家的势力。
也就是说,摄关政治跟院政政治两者的本质,其实是天皇母系一族与父系一族之间的斗争。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显然还是摄关政治更胜一筹,因为即便爷爷孙子齐上阵,可皇权依然只是个名分,藤原家还是牢牢地把持着一切。
于是这就让另外的一拨人愤怒了,那便是京都的其他贵族与地方的豪强们。
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日本的土地制度变革。
且说在当年菅原道真跟藤原时平这两位的改革后,日本土地的私有制算是被确立了下来,不仅朝廷承认土地可以私有,同时也规定一切新垦土地归开垦者所有,而拥有土地者则被称之为领主。
如此这般一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各地的领主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了出来。
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开发了土地,就成了财主,你当了财主,那随之而来你的安全也就成了问题,毕竟这世道不是什么人都愿意靠自己本分的劳动来发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