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三章 朝鲜告急,大明出兵
二世祖军团的正式出发日期是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
两天后,大军正式登陆釜山。
两个小时后,釜山被攻克。
之后,日军全面出击,对朝鲜进行了如同汹涌波涛一般的侵略,面对如此虎狼之势,朝鲜的处境只有四个字——举国崩溃。
五月初二,朝鲜首都汉城被攻陷,国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着,不依不饶的日本人又于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门户开城,眼看着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于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远,逃也逃得很远,一口气到了中朝边界,鸭绿江南岸的义州,并且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发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时,包括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朝鲜国土都被日本占领,基本上算是亡国了。
平心而论,远征军在这两个月里,并没有超常发挥,之前怎么打仗,现在还是怎么打仗。比如以话痨而著称的小早川隆景,在攻打已经摇摇欲坠,城里士兵都几乎逃了个精光的汉城之前,还发扬了当年在毛利家的传统爱好——开了个把小时的会。
虽说经过百年战乱的锤炼,日军的兵员作战素质确实相当过硬,但这次的大胜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国的内阁,也收到了来自朝鲜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国王李昖的个人请求:希望来明朝躲躲,避避风头。
阁老们第一个反应是不可思议。
这好歹也是我们大中华带了好几百年的小弟,怎么说灭就灭了?
接着就是怀疑:莫非,朝鲜跟日本合伙来要蒙骗我天朝?
在阁老们看来,朝鲜向来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国家,这次短短两个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实在有些难以置信,仔细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联了手,假装引诱明军驰援朝鲜,再在朝鲜境内将其歼灭。
听到这种声音后,李昖快疯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边哭丧着脸四处解释,一边派使者到处联系明王朝的内阁阁老以及六部机要官员,请求他们帮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军帮助自己复国,以便结束这难民生活。
不仅如此,李昖还拿出了早些时候丰臣秀吉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将要假道朝鲜攻打明国,所以希望朝鲜王李昖届时能行个方便。
这封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是劝说朝鲜投降的劝降信,然而李昖却将其作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证据递交给了大明内阁,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庞大的明帝国与朝鲜同舟共济,完成自己的复国大业。
当然,内阁的大臣们是断然没可能上这个当的。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志》,当年曹操说要来东吴打猎,其最终目的不是打猎,而是东吴,现在秀吉要过朝鲜打明国,很明显,他的目的是朝鲜。
拉我上船?还早了几百年呢。
于是,在朝堂之上,以往那种吵成一团的景象不复存在,大臣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内,那就打得他们不敢再犯,可若只是在朝鲜闹腾,那就让他闹腾去。
不过反对的声音终究还是响了起来:“我们得出兵。”
此言一出,无人反对。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最终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决定了三个国家之后几十年的历史走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历之所以决定出兵援朝,至少决断的那一瞬间,其实应该并没有做什么过多的深思熟虑,他的想法很简单,几个日本强盗而已,出兵赶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这家伙天天在边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转悠。
不管在哪个朝代,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总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
当年七月,大明王朝的第一波援军出发,带队将领为副总兵祖承训,目标是平壤。
一个月后他恼羞成怒地战败归来。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这仗没法打。
这不能怪他。
首先,祖承训只带了五千不到的兵马,而日军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对面的小西行长,军队也在将近两万。
虽说明朝的兵马调动起来比较麻烦,大军开赴前线需要花时间,但也不至于拿着五千人往那十五万人的阵地里砸,再怎么说万把人还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要归功于朝鲜同志们出色的情报工作。
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祖副总,平壤日军总数在一千左右。
祖承训还真信了。于是他带着五千骑兵向着平壤开拔。这天正赶着下雨,道路泥泞,走着异常艰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抵抗,连城门口都没见几个活人。
祖副总也毫不在意,毕竟对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也没多想就下令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