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第3/4页)

毫无疑问,当时军阶最高、声望最高,在新军士兵中留下较佳印象的黎元洪,确实是站到前台的最佳人选。

但黎元洪不肯,他只说了三个字:“勿害我!”

当时黎元洪以绝食进行抗争,但同时,他也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革命,是大势所趋,其实一开始他从心底里也没有特别反对,不然不会按兵不动;但是武昌革命成功,并不代表全国革命成功,万一失败了,百分之百是件掉脑袋的事情。

到了最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绝食了两天之后,革命党人甘绩熙对黎元洪说:“黎宋卿先生,我们汉人同志,流血不少,以无数头颅,换得今日成绩,抬举你为都督。你数日以来,太对我们同志不起。我对你说,事不成,你可做个拿破仑;事若成,你可做个华盛顿,你很讨便宜的。你再不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待。”

黎元洪回答:“你年轻人不要说激烈话。我已在此两日,并未有什么事对你们不起。”

另一个革命党人陈磊云说:“黎都督很对得我们起的,但是你辫子尚未去,你既为都督,该做一个模范,先去辫子,以表示决心……现在是民国了,你若尽忠民国,你就是开国元勋;你若尽忠清廷,你就该早天尽节。二者必居其一,何以如此装模作样,我们实在不解。进而言之,你不过在满清做个协统,现在得此机会,你非才智胜人,即你不干,以中国之大,汉人之多,岂无做都督之人耶?望你三思。不然,恐同志等不汝容也。”

黎元洪回答:“你们再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去辫子,我早就赞成。我前在营内并下过传知,谓愿剪发者,则听其便。你们明日叫个理发匠来将我的辫子剃去就是。”

黎元洪理发后,其实已经等于表态了。革命党特地买来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已下决心!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

话音刚落,掌声和欢呼声雷动。

1911年10月17日,47岁的黎元洪正式就任军政府都督。

6

事实证明,革命党还真没选错人。

黎元洪懂海军,也懂陆军,在军事上可以服人;他虽然是协统,但其实地位不亚于当统制的张彪一级,声望也可以服人;他作为一省督军,号召其他各省响应起义,也有说服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黎元洪不属于革命党中的任何一个党派——既不是共进会成员,也不是文学社成员,更不是同盟会会员,所以他实际上是革命的各路势力的一个平衡点。

但到了南北议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一切矛盾就又都显露了出来。在革命火种源头的武昌,革命党人内部也开始出现了明显分化: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内讧频频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已是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又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在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他必须要站一个队。

各种史料证明,黎元洪一直很尊重孙中山,但他最终选择站在袁世凯一边。

其实何止黎元洪,当时中国但凡能分析双方实力对比的人都清楚:袁世凯在各方面的实力均强于孙中山(参看《历史的温度1》收录的《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更何况,当时武昌的革命党人已经将黎元洪视为了“眼中钉”。

于是,不可避免地,革命党人与自己推选的“傀儡督军”黎元洪彻底决裂了。在那场争斗中,黎元洪也没有心慈手软,他杀了很多革命党人,获得了“黎剃头”的称号。而革命党与黎元洪的决裂,也彻底将他送到了袁世凯的那一边。

在后来的“二次革命”期间,黎元洪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凯——但还是那句话:那场所谓的“革命”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以卵击石。

黎元洪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7

那么,黎元洪是不是真的就此和袁世凯成为铁板一块?

并不是。

1915年末,袁世凯踌躇满志地准备登基,向来对他言听计从的黎元洪却一直消极抵抗,比如一直请辞本文开头交代的那个“参政院院长”,但袁世凯就是不准。

袁世凯称帝后,册封黎元洪的头衔是“武义亲王”,当时全国就这么一个“亲王”头衔,但黎元洪坚决不接受。各省的督军、巡按使、镇守使、都统、巡阅使等纷纷以“东厂胡同黎亲王”“武义亲王”“黎亲王”等不同的电头致电向黎元洪表示祝贺,但黎元洪就是不接受。最后被逼急了,只能说:“再逼我,我就一头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