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阵营,其他国家都是提前无条件投降的,只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打到了所谓的“首都保卫战”。这个国家就是纳粹德国。也正是因为这场玉石俱焚的垂死挣扎,出现了一个“投降两次”的故事。

1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2015年5月9日的俄罗斯阅兵。那是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一次重要纪念仪式,但俄罗斯在向70个国家发去观礼邀请之后,只收到了18个国家的回应,它们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国、古巴、印度、南非、波黑、委内瑞拉、越南、津巴布韦、马其顿、蒙古、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塞尔维亚。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作为当年“二战”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盟友:美国、法国、英国……它们的领导人一个也没有接受邀请。

当然,当时西方国家领导人没有出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惹恼了西方,所以他们集体不给面子。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历史原因:西方国家不承认1945年5月9日是“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纪念日。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要从纳粹德国被逼着“投降两次”说起。

2

1945年初,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西线的英美盟军,在美国统帅艾森豪威尔的率领下,已经推进到了德国首都柏林以西100公里的易北河沿岸;东线的苏军,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率领下,也已经推进到了柏林城以东100公里的尼斯河一线。

柏林已被完全包围。

整个盟国阵营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攻克柏林,而是谁先攻占柏林——攻占柏林,自然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

但就在双方都厉兵秣马的时候,英美盟军的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却发布了一条电文,要求英美盟军改变作战方向,从主攻柏林,改为主攻柏林南方的慕尼黑和莱比锡。

这就意味着,英美盟军准备放弃柏林。

在看到这条电文后,英军的统帅蒙哥马利当时就蒙了。尽管英军在欧洲大陆战场上起到的作用一般,但一直想率先攻占柏林。蒙哥马利麾下的第二十一集团军早早就展开了攻击阵型,准备合围柏林。

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无法理解艾森豪威尔的决定,认为他这个决定“缺乏政治头脑”。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苏联人一旦进入柏林,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这一切都将使世界产生‘天下是苏联人打下来的’错觉。”

那么,艾森豪威尔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他仔细算了一笔账。虽然纳粹德国已经濒临绝境,但希特勒为了防守柏林,还是拿出了最后所有的本钱:防守柏林的主力,是名将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外加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共计80万部队,拥有超过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超过1000辆坦克、3300架作战飞机。

柏林整座城市也被布置成了一个巨型碉堡,里面还布置了200个国民突击营,总数超过2万人,外加8个陆军预备队师,可以说,柏林已经做好了与盟军“玉石俱焚”的准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计算,如果英美盟军要攻占柏林,将至少付出牺牲10万人的代价——从后面交战的情况来看,他的这个估计显然乐观了。事实上,面对困兽犹斗的纳粹德国的强悍战力,英美盟军究竟要付出多大代价打下柏林,谁心里也没数。

德国纳粹党卫军守卫柏林的装甲部队,照片中的坦克正是德国的重型坦克“虎王”

柏林是肯定要打的,但打完之后,极有可能是西方国家和苏联分占这座城市,既然最终还是要分占的,那为什么要费力去打?

更何况,如果要攻打柏林,美军肯定是主力。但从“二战”开始到尾声,比起被打到投降的法国和首都日夜被轰炸的英国而言,美国人和德国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仇大恨,这种情况下,美军士兵为什么要当炮灰?

相比另一个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可能更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当上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最终决定不要这个他认为的“面子工程”了:还是让给苏联人吧!

3

苏联人当然是要这个“面子”的,因为他们还有血海深仇未报。

从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纳粹的铁蹄席卷大半个东欧平原,将数百万经过“大清洗”后素质严重下降的苏联红军分割包围,全歼或劝降,最后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

漫天飞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以“俄罗斯这个民族将被灭亡”为动员口号发表演说。残存的苏联红军集结列队经过主席台,然后就直接奔赴城外战场投入厮杀。惨烈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