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庞培与恺撒的联合统治(第3/11页)
不错,在岳父与女婿之间还没有发生公开的冲突,但当两派的权力发生了实质的改变以后,政治的联盟实已从内部崩溃。同克洛狄乌斯的争执只会令人恼怒,恺撒与庞培地位的调换却对后者形成真正的危险了。恺撒及其徒众以往曾寻求军力的支持以对抗庞培,现在庞培则不得不寻求军力的支持以对抗恺撒了。即使高高在上的庞培那般不喜欢抛头露面,却仍旧得争取某种特别的行政官职,使他得以与那高卢两省的总督并驾齐驱,或甚至凌驾其上。
他的策略和他的地位,正和米特拉达悌战争(Mithradatic War)时恺撒的一样。庞培为了平衡遥远但兵力优越的敌人,也想求得类似的军事地位,于是他首先向政府机构要求。一年半以前,其实这是完全在他掌握中的。那时两个摄政王透过民众议事集会和元老院而统御全国;民众议事集会对他们绝对服从,把他们视为街头的主宰,元老院则完全慑于恺撒的威风。那时,庞培作为联合执政团的代表,也是公认的主脑,无疑可以从元老院与公民处获得任何他想要的任命——即使那任命是跟恺撒的利益相违背的。但他同克洛狄乌斯的难堪争执使他失去了统御民众的力量,在民众集会上他的提议不再可能赢得赞许。元老院对他的态度尚不至于如此不利;但即使如此,在长久而致命的静蛰以后,他是否仍然掌握着大多数元老,使他们给予他所需要的任命,仍属疑问。
共和派民众的反对
元老院——或宁说一般贵族——也同时经历了改变。正由于它已经沉沦到最低程度,它乃获得了新力量。在公元前60年的联合执政中,种种事情都已露了端倪,只是成熟的时机未至。加图与西塞罗的退出,恺撒与庞培的姻亲关系,都明显表露出君主政体性的流放和家族联盟。大部分公众,虽然对政治事件较为漠然,却察觉到君主政体的奠基工作越来越明了。
从那时开始,恺撒的目标显然已不是共和体制的修改,而是它的存亡;由于这个认识,许多有见识有地位而原先支持民主党的人,推崇恺撒为该党之首的人,现在都无可避免地倒向相反的一边。谈论“三君王”或“三头怪兽”的,已经不只是沙龙和乡村别墅里的人了。恺撒在发表其执政官演说的时候,拥挤的民众没有一丝声音,当这民主派的执政官走进戏院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鼓掌。但是当摄政王的爪牙之一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公众则发出了嘘声,当一个演员说出反君主制度或讽喻庞培的言句时,就连最持重的人都喝彩了。当西塞罗被流放,据说有两万公民,大部分为中产阶级,像元老们一样穿上丧服。当时有一封信说:“现在,没有比对民众党的厌恨更受民众欢迎了。”
摄政者尝试制衡
摄政者们传下暗示,如果这样的反对继续下去,则骑士阶级将要丧失他们在舞台上的特殊新地位,而人民则将不能再得免费谷物。因此,人民在表示不满时开始谨慎,但不满却仍然存在。金钱手段则更为奏效。恺撒的黄金源源流入。产业经营不善的富人,有影响力但经济拮据的贵妇人,无力偿债的年轻贵族,陷于困境的商人与银行家,不是越过阿尔卑斯山,亲领源头之水,就是向恺撒在首都的代理人求援;已经完全破产了的混混儿,恺撒是不予理睬的,但任何尚有体面的人,他却甚少拒绝。此外,他在首都兴建了相当多的建筑,上至执政官下至贩夫走卒,都因之得到利益,同时为了公共娱乐,他也花了大笔经费。庞培也做了类似的建树,但规模较为有限;他建筑了首都的第一座石材剧场,献礼的辉煌则前所未有。
这些措施自然会影响到相当多的反对者,尤其是首都中的,使他们对新秩序的态度趋于缓和。但这种贿赂办法却无法触及反对派的核心。现存的体制之深植人心,越来越为明显,而政治上中立的民众,尤其是乡镇中的,赞成君主政体的极少,甚至根本不愿忍受它的到来。
元老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如果罗马有其代表性的体制,则公民的不满可以在选举中得到自然的表达。在现存的情况下,立宪派者除了投身在元老院的领导下别无选择;元老院虽然已经败坏,却仍旧是合法共和国的代表与斗士。如此,现在显露了一个事实:元老院在已被推翻之后,却突然发现手上有庞大而可信的军队,比它推翻格拉古和苏拉时都更多更为可用。
贵族们感觉到了这一点,再度开始有动向。正在这时,马库斯·西塞罗在发誓不仅参加元老院的不管派,而且要倾其全力为摄政者们效忠之后,获得了摄政者们的同意回到了罗马。在允许他返回这件事情上,庞培只不过向寡头政府做了一个偶然的让步,一者是为克洛狄乌斯找点麻烦,二者是意图把这个能言善道的前执政官变作工具!因为此人在经过足够的打击之后已经唯命是从了;出乎意料的,西塞罗的回京却被共和派当做宣传工具,正如他被放逐的时候一样。由提图斯·安尼乌斯·米罗的一帮人做保护,抵住克洛狄乌斯一帮人的反对,两个执政官在元老院的紧急命令下向公民提议,要求公民允许西塞罗回京;同时,元老院促使所有支持宪政者参与投票。投票日(公元前57年8月4日),异常多的知名之士——尤其是来自乡镇者——群集罗马。西塞罗由布林迪西到首都的行程也成为一连串公众情绪表露的时机。如此,元老院和倾向宪政的公民之新联合公布了,这对贵族业已动摇的勇气有相当的振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