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岂止两周,等了一个来月也没有一点儿反应。
“只要读了,就一定会被打动。”孙文很有自信。
上书的内容主要是:
欧洲各国富强之根本,绝非仅限于军事力量(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因之,必须学习西洋之法,教育、产业……
今天看来,这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情。有的孙文研究者认为,这篇上书连立宪政体都只字未提,是不彻底的。可是,在那个时代,知识阶层都鄙视外国,认为它们的长处只在军事技术方面,应学习的不过如此而已。孙文提出西洋富强之根本不仅仅是这些,应当说是前进了一步。
其次,上书的对象是清政府的最高要人李鸿章,目的是触动他的心,要让他受感动,不能让他发怒。所以,即使有改革政体之意,也不能在上书里写出来。
依据这篇给李鸿章的上书,判断孙文这时还没有强烈的革命思想,也是不正确的。从文章的目的来看,不能写进去的事项简直太多了。
接近李鸿章,他认为是一种手段。不应把他采取的接近李鸿章的手段视为他的本意。
“还是不行啊!”最能忍耐的孙文也终于摇头了,说道。
“算了吧,不能总待在天津浪费时间。再多转几个地方吧?”易灰心的陆皓东对于孙文不再坚持接近李鸿章立刻表示赞成。
两个青年人去了北京,然后经武汉返回广东。这时,甲午战争已经开始了。
李鸿章是否读了孙文的上书,已经无从查考。不过,从客观上看,那年的六月到七月之间朝鲜问题异常严峻,他是不可能读一篇与此没有直接关系的八千字的上书的。也许他读了一半儿就不往下读了。
“读了上书,竟不派使者来,可见李鸿章这个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
在北京,孙文和陆皓东一边散步,一边还谈着这件事。
“还是得有武力!……要有兵!……”孙文自言自语似的说道。
“不错,必须靠自己的力量。”陆皓东高高地举起手臂。
青年们总是意气风发的。
从北京回广东的途中,两人一直谈论着依靠武力复苏国家的话题。
“你看这座城市应当从哪里进攻?”
“这个地方军队不太多,万一有事,援军从哪里来呢?”
“太平天国攻击此地时,在那一带布阵,正确吗?”
太平天国才过去三十年,人们记忆犹新。领导太平天国的主要领袖都是广东和广西的客家人,孙文也是客家人。
“我要做第二个洪秀全!”孙文在心里暗自思量。他为敢于向清帝国造反的人和自己一样是客家人而骄傲。洪秀全在孙文出生前两年,于天京(南京)失陷的前夕死去,太平天国终于失败。
“第二个洪秀全绝不会失败!”
沿着长江旅行,也是为了凭吊太平天国的战斗遗址。
“体会太平天国军的作战方式是对的,不过,也该研究一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做法!”陆皓东说道。
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都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将领。曾国藩已死,李鸿章还在。这次想利用他,没有成功,孙文已经断了念头。既然不抱幻想了,那么,李鸿章作为“敌人”的样本,倒也相当。的确有必要学习敌人的战略战术。
“当然……你说,攻陷这座城,需要多少兵力?”孙文仰望武昌城墙,叹息道。
“建一支军队,没钱不行啊!”陆皓东的语调不那么激昂了。
“必须先考虑筹款。”
“筹款可不容易呀!……你一说这是为了建一支推翻政府用的军队,谁也不会提供。就连赞成我们的宗旨的少数人,心有恐惧,大概也不会出钱。难哪!”
“是难……”孙文想了一下,接着说道,“你说得对,在国内筹款怕是筹不到的。善良而胆小的人们不愿被牵连进可怕的造反中……但是,在国外就不害怕清政府。”
“国外?”
“华侨!我在夏威夷住过,知道这事。华侨人多,其中有不少有成就的。他们远离祖国,却非常爱国。他们会捐赠的。不仅在夏威夷,旧金山、洛杉矶那里的华侨也不少。不光美国,新加坡、马尼拉也有,成功的人也有。对!向他们做工作……”
讲求实际的孙文已经想好了具体方法。后世称他为伟大的乐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盲目乐观。单凭二十八岁的年轻人的一张嘴,不论多么爱国的华侨,也不会轻易地解囊相助。需要附带一个“钓饵”——“当革命成功之日”,所借的钱加倍奉还。有了这样的条件,是会有人认可下赌注的。
“夏威夷,你在那里也住过,熟人又多,肯定行,至于其他地方,可就难了!”陆皓东有点儿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