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店
孟婆店就是专门供应迷魂汤的茶店。店主是孟婆,其茶也如“狗不理”一样,物以人名,叫作“孟婆汤”,却是无人假冒的真正百年老字号。
几千年前,古希腊神话的冥界就有“忘泉”,或译“忘川”,但中国的孟婆汤却出现得很晚,保守地说,只是到明代才见于文字,真让人不好意思。可是在这迷魂汤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冥间茶水与阳世不同的说法。其所以不同,就是入冥而尚须还阳的人,是不能喝阴间的茶水的,因为喝了就不能再回到阳世,只好留在那里做鬼。《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五引《玄怪录》(《说郛》引作《河东记》)云:崔绍至阴司,有王判官降阶相见。茶到,判官云:“勿吃,此非人间茶。”洪迈《夷坚乙志》卷四“张文规”说的更明确,道:“有持水浆来者,切勿饮,饮则不得还。”
不仅是茶水,就是冥间的饭食也不能吃。那缘由不难理解,冥界的食物只能来源于人间,而坟墓里陪葬的食品又一定要变质,化为腐臭甚至一摊烂泥。这些腐臭的食品正如其他朽败的衣物一样,从冥界一方来看,却是很新鲜的。生魂在冥间吃的是看似新鲜的东西,但还阳之后,这些肚子里带回的东西就也随之“还阳”为腐物,于是不死也要大病一场。茶水本无须有这些顾虑,却也不能让生魂饮用,这就是被热粥烫了嘴,见了臭豆腐也要吹一吹了。但是例外却也不少,其中就有专供生魂喝的东西。唐人李伯言《续玄怪录》“王国良”条,记冥府中有种饮料,是专供暂到冥界却还要回归阳世的人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不会忘掉在阴间的所见所闻,以便还阳之后,巨细无遗地宣传冥间果报,以儆世人。冥间既有可以防止失忆的茶,也就不妨再有抹去记忆的茶,只要有必要,随时都可以造出来的。
关于迷魂汤的记载,明人朱孟震《河上楮谈》卷一“记前生”算是较早的了:
有一仆,年可十二三,自言前世为淮阴民杨氏女,名小闺子,九岁死。死时人引至一处,男女群聚,各饮以羹。人竞取器饮,女独幼,不能得器,或与一瓦,女坠瓦地上。忽促之去,不得饮。已乃堕一池中,觉,复生淮阴民家为子。三岁时父抱就某桥买糕饵,见其前父,手挽之曰:“我闺子也。”父不能识,乃求归其家,见前母,为道前世事历历。二家因共子之。
所饮之羹即是迷魂汤,只是没有说出名字。喝汤并不需要强制,鬼魂们大约已经渴到了十分,所以只有挤抢着才能喝上。而且这迷魂汤是在临转世时才喝,也是合乎情理的,不像有些民间传说,认为人死后到了阴间先喝迷魂汤,如此则喝下之后连自己是谁都懵然,还怎么到十王殿去过堂?那种入冥先喝汤的说法亦见于小说,最典型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三生》:
刘孝廉,能记前身事。自言一世为搢绅,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王,待如乡先生礼,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胶。暗疑迷魂汤得勿此乎?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
还有陈叔文《回阳记》:
是夜昏晕,魂从顶出,欲往冥府,明此果报。忽见本境土地引余而嘱曰:“此去有三路,汝须从中路往,余二路非汝所宜行也,途中汤切勿饮,关内桥切勿过。犯此三者,必不能回生矣。”余曰:“唯。”未几,前途果有一婆施汤,汤甚香,饮者甚众。余至时果招饮,余即泼地。鬼欲来击,婆喝曰:“此是三世僧,不可。”乃得脱。不数武,至鬼门关。
这里的施汤婆婆没说出姓孟,而且在入鬼门关之前就要喝汤,也颇为不妥。
到了《续金瓶梅》第五回中,就有了“迷魂汤”这名目,而且出现了孟婆:“原来孟婆酒饭就是迷魂汤,吃了骨肉当面昏迷(即亲骨肉都觌面不识)。”作者丁耀亢是明末清初人,我们不妨认为迷魂汤之说最晚起于明代。
孟婆神在以往有过风神和船神两说,此处的孟婆倒不是风神船神的兼职,而是“冥”“孟”二字音近,孟婆即冥婆。在清人编的《玉历宝钞》中就为这个新出现的冥神编出了履历:
孟婆神,生于前汉,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八十一岁,鹤发童颜,终是处女,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称之曰孟婆阿奶,入山修真。至后汉,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妄认前生眷属,好行智术,露泄阴机。是以上天敕令孟氏女为幽冥之神,造筑醧忘一台,准选鬼吏使唤,将十殿拟定发往何地为人之鬼魂,用采取俗世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诸魂转世,派饮此汤,使忘前生各事。带往阳间,或思涎,或笑汗,或虑涕,或泣怒,或唾恐,分别常带一二三分病。为善者,使其眼耳鼻舌四肢较于往昔愈精愈明,愈强愈健。作恶者,使其消耗音智神白色魂血精志,渐成疲惫之躯。而预报知,令人忏悔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