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代以降(第10/12页)

而且,这个奇哉怪也的蓝色大顺朝也仅仅维持了一个月,就被吴三桂勾引关外的清政权给灭掉了。

话说清朝原本国号叫金,因为太祖努尔哈赤是女真人,于是就接着前代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起了同样的名字。其实清朝的女真跟金朝的女真并不是一码事儿,金朝建立以后,正经女真人大多已经南迁、汉化了,后来干脆融入到汉人堆里,清朝的女真则属于一直在老家没挪窝的穷亲戚,甚至可能只是穷邻居。所以努尔哈赤建了金国以后,就没有延续金朝的金德或者土德——不过也可能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五德这类有趣的花活儿可玩。

努尔哈赤光想着在关外建国,跟明朝对着干了,他还未必有得天下之志。等到他儿子皇太极继位,那家伙眼光远,野心大,瞧着明朝一天比一天烂下去,觉得自己也有机会入主中原,当中国皇帝,于是他就把部族名字和国家名字全都给改了。部族从女真改为满洲,国家从金改为清。“满洲”有两个水字边儿,“清”字又一个水字边儿,大概打算用三条水来浇灭明朝的三重火。

然而这也只是民间的习惯说法,清朝跟明朝一样,也没有公开宣称自己的德性。民国初年续修的《仪封县志》上记载,说十堡村的村民曾经在村里火神庙前面挖出过一具铁牛,上面的字已经被侵蚀得很难辨认了,光能模糊地瞧出前面写着“水德”,末行有“大清”“乾”“四十四”等字样。这也属于后人附会,真搁在清朝,正经读书人不会写这样的字眼。

因为事实上,清朝别说德性了,就连正经的尚色都没有——皇帝是穿明黄,可是祭祀天地祖宗并不要求黄牛、黄羊、黄猪、黄狗啥的,至于旗号更跟北周似的,四色俱全。我们知道,努尔哈赤把女真本族人都分了八旗,也就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后来皇太极照猫画虎,把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也各分八旗,就是所谓的“蒙八旗”和“汉八旗”。所以皇帝穿黄袍子,很大原因是因为皇太极起初是领着镶黄旗的,后来他更夺取了正黄旗和正蓝旗,就称为“上三旗”——再后来多尔衮把正蓝旗剔了出去,改成了自己的正白旗。这三旗全都由皇帝亲领。

所以看吧,正经清军出阵,旗分四色(入关后再加上新附的汉军绿营,打绿旗,就是五色),就算皇帝亲征,打的黄色旗也未必是他独一份儿,可以说旗号上压根儿就没有单一的尚色。

不过五德不搞了,并不说明清朝人不信五行。咱们可以这么说,五德是统治阶级搞的玩意儿,属于阳春白雪,老百姓搞不懂,等到统治阶级懒得玩了,老百姓也不会再把它捡起来;而阴阳五行是下里巴人,从历代君王、大儒到街边要饭的,多少都知道一点儿,算命瞎子更是满大街嚷嚷,所以五德败落了,五行却还繁盛,甚至一直繁盛到今天。

所以清朝人上从皇帝,下到黎民,还是普遍相信阴阳五行的。举例来说,清朝护卫北京城的八旗兵就是按照五行相克来确定居住方位的。东方属木,金克木,而金色尚白,所以正白旗和镶黄旗就都拆迁去了东直门和朝阳门。

这就是五德学说最后的余光,大多只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老百姓沾着点儿风就是雨,神神叨叨地聊起德性来总比“今天天气如何”要过瘾得多,官方则懒得理会。从宋朝以后,事实上五德学说已经逐渐没落了,正经人不搞这个,除了作为老百姓的谈资外,也就一些无聊的落魄知识分子、喜欢怪力乱神的玄幻小说作者才会有兴趣了。

举例来说,大部分清朝人都不知道明朝还有德性一说,而关于自家是水德,也只能在后院跟着瞎侃而不敢堂而皇之记在书上。康熙年间,皇三子胤祉和福建文人陈梦雷主持编纂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其中考证历代的德性,光写到金朝就算完了,根本没提元、明、清三代。清代的两种小学课本《群书纪数略》和《幼学歌》都把历代王朝的德性当基本文化常识来教给小孩子,下限也只到宋朝。再后面咱不提了,要不万一碰上个爱较死理儿的孩子,问老师说元朝金德、明朝火德、清朝水德,是记载在哪本大学教材里的啊,就没法儿回答了。压根儿就没有,上哪儿给你找去?总不能拿出本地摊文学来糊弄孩子吧。

因为经过了宋朝的反思,读书人大多觉得这套理论不靠谱,年代越久,很多事情就越是说不圆,既然说不圆,咱干脆不说了,免得丢人现眼。于是乎,曾经光辉万丈的五德学说,也就逐渐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可沉渣也总有泛起的可能。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五德这一套本该走到了尾声,谁承想又冒出个袁大头袁世凯来妄图复辟,想建一个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