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第一混成军(第2/3页)

谢正卿正是从马关地区的朝鲜军队,以及日伪军中挑选出了另外三千人。这是自明帝国组建蒙古军团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组织的雇佣军团。当然,谢正卿挑选的都是最优秀的,最忠诚的人员。特别是在挑选日伪军官兵时,谢正卿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忠诚,比如,那些已经加入了明帝国海湾省国籍的,有直系亲戚在帝国安家的都将优先考虑。当然,那些有亲人在叛乱中参加了叛军,或者是协助过叛军的都不会有任何机会。

经过了近十日的努力,谢正卿终于组织起了一万人马,其中四千前第一骑兵军的骑兵,三千第八军的步兵,以及三千朝鲜与日本官兵。当然,光组织起一万人马并不标志着谢正卿就已经完成了组建第一混成军的任务,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让这一万人马成为一支军队,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设置下级指挥机构,将他们编组成新的兵团,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士气,加强训练,以及形成一支军队应该有的凝聚力,这些,都需要谢正卿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支新的部队上。

武器装备是现成的,不过,并不是每一位官兵的装备都一样。前第一骑兵军的装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每名官兵都增加了两支短铳,以及配备的弹药。而步兵也领到了新的步枪,并且配备了手榴弹。由朝鲜与日本人组成的军团则主要使用第五军之前配备的火枪,并且主要承担战场支援任务。

为了更方便指挥,四千骑兵被编组成了两个骑兵团,谢正卿分别委任两名前第一骑兵军的少校军官担任团长,当然,这两名军官后来都晋升为了上校。而第八军的三千步兵则组编成了一个加强步兵团,并且还从中抽调出了五百人,组成了一个炮兵营。三千外籍军人则组成了后勤保障团。

训练工作方面,最大的麻烦是让外籍官兵学会怎么协同明军作战。第一军与第八军原本就是帝国主力军团,战斗力非常强悍,这一点,已经在战争中得到了证明。这些官兵都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能投入战斗。而那些朝鲜军人,以及日伪军的战斗力就十分的低下了,甚至很多人连火枪都不会使用,更谈不上掌握明军的战术,以及配合明军作战了。当然,因为时间紧迫,谢正卿无法对这些外籍军人进行严格的训练,也就只能让他们先担任后勤保障工作,只有在今后的战斗中,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战术技巧。

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部队的士气!就算是七千帝国军人都存在着严重的士气问题。这些帝国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在日本驻扎了近三年的时间。按照帝国军队的轮换制度,驻日官兵只有在服役满了五年,或者在海外驻扎满三年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被调回国内,编入预备役,或者是教练军团。对任何人来说,在离家三年,且经历了三个多月残酷战斗的情况之下,恐怕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纸调令,让他们离开战场,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除了这些之外,影响士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军人都在战争中失去过自己的朋友,战友,乃至亲人。当时,在明军中,兄弟同时参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朱祁钰推行户籍改革之前,帝国军队主要就是由军户的子弟组成的。虽然在数年前,户籍改革就打破了这一规矩,任何有志报效国家的青年人都有机会参军,为帝国作战。不过,在短短数年时间之内,帝国军队的骨干仍然是那些军户出生的青壮年。而且,这些人在战争中都获得了好处,特别是在东征时,大量的战利品让帝国军人首次尝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因此,大批年轻人踊跃参军,这充实了帝国的军力,不过,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家庭都是兄弟几人同时在军队服役。那么,在战争中,就难以避免军人失去亲人的惨剧发生!

提高军队的士气,要比重新武装一支军队困难了很多。在同萌关的战斗中,谢正卿就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这一点。当时,他所率领的两千五百名官兵伤亡了八成以上,能够活着走出战场的仅不到五百人。而这五百人,几乎都已经被战争所击垮了。那么怎么让这些已经对战争产生了恐惧的军人重新站起来呢?这不是谢正卿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解决的问题。

无可奈何之下,谢正卿只能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暂时让官兵们忘记战争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让他们将痛苦抛到脑后去。随后,他就向朱祁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宣布第一混成军的第一支部队已经组建完毕。

“真如同你所说的那样吗?”朱祁钰一看到谢正卿的报告,也大概明白了谢正卿所遇到的难题,“谢正卿,之前,朕对你的了解并不多,不过,同萌关一战,你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出了会打仗,能打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掌握好手的军队,能够让军队跟随自己作战,能够让每一名士兵跟随自己杀向敌人,而绝不后退,现在,你能保证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