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节 工业中心
帝国的第一家工厂就是在江南的长江边上建立起来的。在蒸汽机出现之前,任何工厂的分布都在大将大河的旁边,只有借助水力,才能使机器运转,这也是当时唯一能够利用的非生物能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帝国江南地区已经成了工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可以说,长江下游沿岸地区,已经成为了帝国的工业心脏地区!
朱祁钰这次的出行线路,就是在大沽港上船,沿海路先到达长江出口处的松江府,在这里上岸之后,才改走陆路,所以朱祁钰在送走了远航船队之后,第一个到达的就是江南地区的松江府。
松江府就是后来的大上海。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松江府只是一个小地方,其最出名的就是渔盐茧。不过,随着帝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松江府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已经由一座海边的渔村变成了一座拥有近十万人口的中等规模的城市,而且是一座工业集中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口还在快速的增长,大量摆脱了土地束缚的农民正在向这里汇聚,成为了新的工人阶级,并且为这座城市增添着活力!
第一个在松江开设工厂的就是郑梦秋。当时,郑梦秋在苏州府开设了第一家纺织厂之后,就开始策划在下游的松江府开设更大规模的纺织厂。本来松江府就是桑茧的重要产地,而且有长江与黄浦江两条大河,水利资源极为丰富,而要利用这些水利资源,就只需要很少的投入,然后就近采购蚕茧,就能发展其丝纺工业来。另外,松江府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大海,能够极为便利的获得海外资源。
在东征之后,日本成为了帝国最大的棉花供应国。在日本叛乱之前的三年时间之内,三方势力都在努力扩军,都需要从帝国进口大量的军火物资,而且还需要向帝国支付战争赔款。而当时,帝国政府为了扶持国内的工业发展,将棉花的进口价格设得比粮食更高,所以日本大部分的农民都改种棉花。而帝国也已经认识到,帝国工业化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特别是大量的农民在涌入了城市,成为了工人之后,帝国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将影响到帝国粮食产量,如果帝国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要的话,那就将直接威胁到帝国国内的稳定。所以帝国政府制订了相关的政策,鼓励粮食种植,并且为种植粮食的农民提供高额的农业补贴,反而限制棉花等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鼓励商人从海外(当时主要是日本)进口棉花。
这些政策,都给松江府带来了便利。虽然刘家港进在咫尺,不过没有用到两年的时间,松江府就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第一大港,当时江南地区从日本进口的棉花,以及从日本,南洋地区进口的其他物资,绝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上岸的。同样的,江南地区出口的工业产品,也就六成以上是直接在松江港上船,被运往海外的!
郑梦秋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趁着其他的工业资本家还没有能够占据这块宝地的机会,就先一步进入了松江府,第一次就在这里投资修建了两座纺织厂,并且出资,协助地方政府修缮了水利设置,以及港口设施,为松江府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物资基础。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郑梦秋旗下的公司,已经控制了松江府地区五成以上的纺织品产量,并且控制了大部分的海外市场,而郑梦秋本人则成为了松江府的一大名人,加上他作为帝国皇帝的嫡传弟子,其影响力以及社会地位甚至在松江府的地方官员之上!
这次,郑梦秋在得知皇帝乘传南下之后,就先一步赶回了松江府,并且在这里做好了迎接准备。朱祁钰也是故意要给郑梦秋的面子。在郑梦秋与地方官员同时到达码头上来迎接他的时候,朱祁钰选择在郑梦秋的家里落脚,而没有去地方官员为他准备的别馆里面。当然,为了表示他对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对地方官员业绩的肯定,朱祁钰还是首先接受了地方官员的邀请,去参加了地方政府为皇帝举办的宴会。
如果换在以往,朱祁钰是绝对不会准许地方官员搞这些排场豪华,却是劳民伤财的活动的。不过,这些年,帝国国库年年盈余,甚至连于谦在有些时候都在感慨,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用钱了。而地方政府也都有盈余,除了花更多的钱用来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比如修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以此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辅助工业发展之外,地方政府要搞点活动,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皇帝的到来,立即就成为了整个江南地区的一大新闻。而这次皇帝不没有先去应天府,而是先去了松江府,这更是成为了一大新闻。作为帝国的南都,应天府与顺天府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怎么说,应天府都是帝国南北二京中的南京吧。这也算是皇帝的半个家了,而皇帝没有去应天府,去了松江府,表示皇帝对松江府更为重视。这不但让松江府的地方官员觉得脸上有光,同时也成为了帝国百姓茶余饭后又一个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