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兵源是永远的痛

然而,无论本土的国民们多么拼命地工作、多么热切地为将士收集祝福,该存在的问题还是会存在。生产效率可以慢慢地由一天生产一个零件变成一天生产两个,但人是不可能“量产”的。战争是财力的消耗战,更是人力的消耗战,当时虽然有汽车、坦克,可没有人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更不用说特种作战等作战方法了,所以前线的士兵战死了,就要本土的预备役来补缺;如果连预备役都没有了,那只能去抓平民了。到后期兵源不足的时候,征兵年龄的下限先是降低到20岁,不久又降低到18岁,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也都休学应征入伍,日本国内称其为“学生出阵”。

这实在有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当初日本放出豪言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却连自己也没想到这一仗会拖得这么长。可是前线的兵源实在是太过紧缺,尤其是将校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大学生们普遍素质又比较高,所以这些学生大多进了士官学校,并被培养成未来的军官。而培训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左右,可谓“军官速成班”。表面上的兵源空缺似乎被填补了,但这也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大学生素质高不假,可是劣势也很明显。学生成天学习,相对缺乏锻炼,应征入伍后,因为身体素质差而不能胜任兵役的人不计其数,即使被送上战场,也有不少人体弱染病,无法继续战斗,以至于战争后期,因为体质虚弱而住进军医院的大学生士兵人数激增。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住进医院的人还算是幸运的,因为病也就病一个人,打不了仗而已;可是那些没生病的还留在战场上的大学生士兵毫无作战指挥经验,却又指挥着自己的小队,这下可好,军官一犯糊涂,不仅自己命丧黄泉,连手下的士兵们也跟着遭了殃,一同做了阴间鬼,损失更加惨重。本应过着多姿多彩、意气风发生活的青年们,却因为时代的错误,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葬身于战场,实在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