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日本人的音乐口味是怎么变化的

如今,“J-Pop”一词可以指代所有受到西洋音乐风格影响的日本现代音乐。不仅是流行音乐,连摇滚、舞曲、嘻哈、R&B等风格也大致属于J-Pop的范畴。在黑船打开日本国门时,日本人还热衷于本国的传统音乐。仅仅100多年后,J-Pop就广泛流行,日本人的口味怎么发生了如此剧烈的改变?

明治年间,如果你踏入一家日本的西洋酒吧,店内播放的不是军乐就是古典音乐。昭和时代之后,爵士乐开始在西方兴起。日本很多西洋酒吧引进了更多种类的西洋乐器,只是影响力仍然有限。西洋音乐真正开始席卷日本国内,已经是“二战”之后的事情了。

当时日本全境被美国占领,从政治到文化都受美国全权管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乡村、蓝调等越来越多的西洋曲风流入了日本。1952年被认定为“爵士音乐发展年”,这一时期能够和西洋音乐匹敌的日本音乐几乎就只有演歌了。

现在日本大部分音乐商店将音乐分为四个类别:J-Pop、古典音乐、英语/国际,还有一个便是演歌。演歌起源于明治时代,在日语中与“艳歌”、“怨歌”等谐音,是一种表达日本人内心惆怅的音乐形式。演歌中经常会出现“眼泪”、“美酒”、“女人”、“北国”、“离别”等表达哀怨的词汇,表演者也多身着和服,在演唱中加入大段渲染性质的颤音。“二战”之后,演歌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被改良成符合现代审美的现代演歌。当时演歌巨星层出不穷,美空云雀、岛仓千代子、北岛三郎等都是名噪一时的演歌界巨擘。在被戏称为“日本春节联欢晚会”的红白歌会上,压轴演出的通常都是演歌歌手。比如,2013年年末的第64届红白歌会上,北岛三郎在压轴演出名曲《祭》之后宣布引退。

北岛三郎

日本演歌界的巨匠,歌坛常青树,拥有崇高的地位。他将传统民间歌谣与现代流行曲的唱法熔为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歌演唱技法

演歌在战后初期达到黄金期,而如今在日本主要受中老年人喜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音乐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披头士乐队、猫王等音乐人那时风靡西方世界,日本国内也掀起了摇滚音乐的热潮。以坂本九为首的部分日本音乐人开始尝试将日本传统音乐与西方摇滚音乐结合,他的一首《寿喜烧》(原名《昂首向前走》)是第一支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支在美国的公告牌榜单(Billboard Charts)上夺得第一的日文歌曲,并且连续4周居于冠军宝座,全球销量高达1 500万张。

1970年到1980年间,日本人的口味又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摇滚曲风转向了抒情,电子乐器逐渐取代了传统乐器。那时已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邓丽君也在这一时期进军了日本乐坛。邓丽君在日本发展时采用了英文名字“Teresa Teng”,她起初对日语一窍不通,第一张日文单曲销量并不理想,但随后发行的第二张单曲便为她赢得了当年的日本唱片大奖新人奖,此后的作品更是部部大卖。直到现在,邓丽君依然是日本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手之一。

80年代是城市音乐兴起的10年,很多音乐都以大城市的繁忙、冷漠与纸醉金迷为主题。其中松田圣子、中森明菜和小泉今日子并称“昭和三大歌姬”,即便同一时期也有包括邓丽君在内的一众知名偶像,她们的人气与其他歌手相比仍然是压倒性的。在男歌手方面有尾崎丰这样的“摇滚教父”,可惜他在26岁事业黄金期意外死亡,令乐坛愕然。直到现在,每年尾崎丰忌日那天,当年的事故发生地都会有大量的歌迷前来凭吊。此外,南方群星、工藤静香、中岛美雪、矢泽永吉、长渊刚、安全地带等也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