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第3/4页)
马略及屋大维时期的军团
马略改革除了从根本上完成了军团的职业化建设外,从战术角度来说,则主要是对波利比乌斯时期一些逐渐产生的改良,从制度上予以了确认和强化。比如步兵大队这一级单位的正规化,三线步兵装备和战法上的统一,以及辅助部队的正规化、独立化等。
凯撒无疑是这时期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之一。在征战高卢和内战的一系列战役中,他大胆的用兵风格,将军团步兵战术运用到了极致。凯撒的步兵运用,非常强调步兵的多线灵活部署,实战中三线阵、两线阵甚至单线部署都屡次出现,具体地运用则视战场情况而定。凯撒的后备战线总是能够通过有效的机动来转移正面,执行多种多样的作战任务。
另外,针对敌军的骑兵优势,凯撒能够有效地利用军团步兵在近战中的优势,以及军团中灵活的中下层指挥体系予以应对。在法萨卢斯会战、塔普苏斯会战中,均有一些独立的步兵大队作为骑兵的战术预备队使用,专门用来伏击试图进行侧翼攻击的敌军骑兵。较为靠近对方骑兵的步兵战线,也会偏向于使用多线部署,以后备战线作为反骑兵的预备队。至于步兵中队的运用,则整体上继承了原有的体系,步兵中队的两个百人队将视情况同时投入(并列的横队部署),或者轮换使用(以棋盘格式交错部署,或者成纵队)。
◎ “猪头”楔形阵。基于纵队战术基础上的楔形阵,结合了萨莫奈步兵战术的相关成果。
原有的龟甲阵和纵队战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更广泛的运用。龟甲阵不仅出现在围攻战斗里,也成为一个标准的反投射武器阵形出现在野战中。比如在对抗帕提亚军队时,我们就屡次见到军团重步兵组成龟甲阵的记录。而萨莫奈人利用纵队强化标枪使用的办法,也被军团所继承,指挥官经常会以多个纵队对战线上的一点,发动向心的突击。以密集的标枪投射严重杀伤对手,然后从一点以纵队进行冲击和突破,这种阵形被称为步兵楔形阵(Cuneus),士兵则将它昵称为“猪头阵形”(Caput Porcinum),来形象地描述以集中的兵力和火力“拱”穿战线的作战方式。
军队的职业化、正规化的一个益处,是在修筑营地、工事等方面的进步。马略之后的罗马军队,非常擅长进行各种场合的围攻作战。凯撒不止一次地试图用比敌人少得多的部队,通过多重围攻线的修筑,利用工事和投射器械,将敌军围困在狭窄的地段内切断补给和联系。我们也明确地了解到,各种弩炮等投射武器在职业化的军团内获得了独立的编制,这些原始的“炮兵”成为军团作战非常倚重的一个单元。
轻装步兵和骑兵的独立编组,也为他们的使用带来了不同。大多数时候轻装部队和骑兵会独立地部署到两翼或者后方,当轻步兵需要依托主力战线进行游击战斗时,他们会从各步兵中队和大队的间隙中前进,并且仍旧保有自己的独立指挥体系。
◎ 马略时期军团指挥结构图。步兵大队这一单位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出现后,其重要性逐渐提升,并在共和国晚期成为军团最重要的中层战术单位。
在骑兵方面,骑兵中队依旧是最基础的作战单位,以骑兵中队组成的多排横队成为最常见的队形。另外,为了加强骑兵的冲击力,也出现了中队内组成的骑兵楔形阵形,不过与马其顿式的楔形阵形不同,罗马骑兵中队的楔形阵实际上是多列横队的一种变形,每排的人数依旧一样。
帝国中后期的军团
从公元2世纪逐渐开始的趋势,是军团中重新出现并不断增加的长枪兵,以及骑兵数量和地位的快速上升。这种由于骑兵发展导致的变化,也对原有的步兵战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相对松散、灵活的步兵作战体系,逐渐向缺乏机动性的密集阵形改变了。相当多的史料甚至逐渐开始以马其顿的方阵来类比新的军团,用以描述他们的密集阵形和矛墙。弓箭手的运用在后期的军团中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主战线的一部分,部署在后排进行火力支援。
尽管从小单位的战术运用上来说有所退步,但帝国中后期的军团大抵上还是保留了军团原有的线列战术。以公元376年著名的败仗阿德里安堡战役来说(Battle of Adrianople),当时的罗马野战部队仍旧以两条战线组成,组成战线的军团规模大抵上可与旧日的步兵大队相提并论。
在两翼,骑兵的重要性则越来越显著,骑兵的类型也有所增加,以轻型的标枪骑兵和骑射手进行骚扰和侧翼迂回,以包括超重型具装骑兵在内的枪骑兵进行正面的冲击,基本上是最为常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