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少年功与名 第一百零七章 金殿面圣(下)

朱元璋高高坐在龙椅上。看着一脸无辜的萧凡,平静的老脸不由自主的扯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淡然。

“萧凡……”

“臣在。”

“……五品以上官员上朝时才用芴板,五品以下可以不用。”朱元璋淡淡的提醒道。

“啊?”萧凡看了看手中的芴板,心中不由有些悲愤。

你早说啊!没人告诉我,我怎么知道?亏我还勉为其难偷了别人一块,被偷的这会儿在午门挨板子呢,那顿打挨得多冤呐!萧凡都为黄观不值……

“臣……失仪!”说着萧凡赶紧将芴板往自己腰间的玉带上一插,语气悔恨的叩首道。

“你失不失仪的可以另说,朕奇怪的是,你手中那块芴板是怎么来的?”朱元璋捋着胡须悠悠问道。

萧凡面不改色道:“臣刚才在承天门外捡的……”

朱元璋目光闪动,语调平静道:“既是捡的,记得散朝之后还给人家。”

“臣……遵旨。”

朱元璋再没理会萧凡,抬眼望着群臣,沉声道:“朕自立国大明至今,已有三十载,遥想当年,朕扫荡群雄,驱逐暴元,复我汉人江山,统一天下后。朕深知立国以武,治国以文的道理,三十年来,朕对文人士子一直礼敬有加,引为国士,朕当年定都应天,立国大明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开科取士,完善科制,为国招取人才,收天下俊杰,为朕治理大明!朕待士子文人钟爱若此,却不想有人竟在如此重要的科举一事上徇私舞弊,使朕错失国器良材,朕且问问尔等,你们对得起朕吗?对得起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们吗?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朱元璋越说越愤怒,整张脸不自觉的变得通红,胸膛急促的喘着粗气,双手紧紧抓着龙椅扶手,气得瑟瑟发抖。

虽然他未指名道姓,可群臣心中有数,顿时所有人的目光望向站在朝班中的一位看起来比朱元璋年纪更老的老头儿。

这老头儿便是刘三吾,此次丁丑科会试的主考官,年逾七十八岁的当朝鸿儒,洪武十八年,他以六十六岁高龄,被茹瑺荐举出仕。深得朱元璋敬重,被任翰林学士,并参与了制定礼制和三场取士之法,是洪武朝中年纪最大,学问最深的儒臣。

这次的会试结果实在太令人吃惊,朱元璋尽管敬重刘三吾,却也不得不公然在朝堂上拿话不轻不重的点了点他。

刘三吾站在朝班中不言不语,如同老僧一般入定,朱元璋含沙射影的那些话他仿佛完全没听到似的,脸上根本找不出一丝喜怒。

待到朱元璋的话说完,刘三吾这才捋了捋胡子,花白的眉毛微微往上一挑,往殿中走了两步,跪在金砖地面上昂然道:“陛下,臣有内因,伏乞天听!”

朱元璋看着老迈抖索的刘三吾,心中暗叹,毕竟这位大臣为人耿直而且忠诚,于儒林中深得人心,想到这里,朱元璋一时倒也不忍对这位年纪比他还大的老人太过苛责。只得淡淡道:“刘爱卿年事已高,经不得跪拜,有事可以站着奏对。”

刘三吾直起腰板,却没起身,凛然直视朱元璋道:“多谢陛下面恤,老臣这回还是跪奏吧。老臣奉诏主持今岁科举会试,忝为会试主考,身负陛下重托,自是不敢稍有懈怠,有悖圣恩。老臣开考前便屡次察看江南贡院,派人修缮若干号房,生恐慢待了士子,考时又亲自临场监考,并多次训诫各号房考官说:‘才子们十载寒窗,今日会聚贡院以三场定优劣,天下士子之前程尽在当下,我等为国取士,万不可徇私舞弊,有负圣恩,亦辜负了志士报国之心。’,陛下,老臣如此作为,心中不敢存一丝一毫私念,老臣愿以举家性命担保,考试过程中,绝无一人徇私舞弊……”

“……至于春闱榜单上皆是南方人,这一点老臣也是始料未及,但综观南北学子应考文章,南方学子的文章。无论是破承,立意,辞藻,还是韵律,确实要高于北方学子,老臣评阅试卷只以文章优劣为准,从不管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朱元璋见刘三吾罗里啰嗦的说了一大通,不由有些不悦的皱了皱眉,然而终于还是缓了缓脸色,温声道:“刘爱卿辛苦,朕都知道,朕刚才说的那些话,并非冲着刘爱卿去的,爱卿不可多心,此事暂且不提,便由锦衣卫先查查再说吧,无论有没有人徇私,锦衣卫的结果出来,必会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会还刘爱卿一个清白。”

刘三吾听得朱元璋说话虽然温和友善,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怀疑有人在考试中做了手脚,言中之意。分明对他的一番自白不太相信。

刘三吾眉毛一挑,忍气吞声的拜道:“老臣遵旨,老臣已过古稀之年,残躯多病,但老臣心中一腔正气却未丝毫减退,老臣问心无愧,不管谁来查,老臣仍是这句话,今科会试,绝无徇私舞弊之人!不论锦衣卫查多少遍,老臣绝对清清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