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公孙瓒与袁绍打起来了。

这一回的打法却是与以往不同。因为公孙瓒筑城围圈,建了一个楼。

楼很高,有十丈;楼中粮食也很多,公孙瓒积粟三十万以自守。

袁绍望楼兴叹。因为他既攻不进,也饿不死公孙瓒的部队。

袁绍以为,公孙瓒是不可战胜的。公孙瓒也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但事实上,公孙瓒很快就败了。

他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不可战胜的不是高楼,而是人心。

公孙瓒失去了人心。

人心的失去从一群被围的士兵开始。公孙瓒所部有一群士兵被袁绍围攻,他却坐视不管。

因为公孙瓒心中有这样一个逻辑:优胜劣汰,被围攻的士兵是不能救的,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胜利。如果每次被围都指望他出手相救,那这支部队就不会死战,人人想着“等靠要”了。

公孙瓒的战争逻辑很奇怪,也很冷血,所以伤了众人的心。

他的手下开始争先恐后地大逃亡。即便是那些没有被围,在楼中安然无恙的兵们。

不错,表面上他们是没有被围,但事实上却已被团团围定。

被公孙瓒的战争逻辑团团围定。

十丈高楼一夜之间就破了。袁绍惊恐地发现,失去人心,也就失去了一切。公孙瓒死了。

死于走投无路。他先杀妻子,然后自缢,最后全家都被大火焚烧殆尽。

当然对曹操来说,公孙瓒的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袁绍的胜利。

要命的是袁绍不仅胜利了,还团结了。

袁绍团结了他弟弟袁术。

袁术因为在淮南骄奢过度,不恤军民,混不下去了,便拿了传国玉玺哭着喊着要投奔他哥去。

准确地说,他是希望袁绍做皇帝,自己可以有个保护伞。

曹操怕就怕这一点。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不能允许这种状况出现。

刘备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出现在曹操面前的。

他来请战。刘备说,袁术如果要投袁绍,一定从徐州过,徐州这地方我熟啊。丞相如果给我一路军马在徐州布阵,我保证,袁术将一命呜呼!

曹操看着刘备,没说话。

他不明白刘备在说什么。虽然从字面上听,刘备的话浅显易懂,但曹操要听话外音。

打袁术?为什么要打袁术?

为什么要在此时提出打袁术?

为什么要跑到徐州去打袁术?

刘备是英雄吗?

不是吗?

是吗?

是舍我其谁的英雄还是惺惺相惜的英雄?

或者,只是个伪英雄?

所有的问题,曹操都没有弄明白。

曹操深沉地看着刘备,就像看着一个世纪的不解之谜。

最后,他点头了。

曹操之所以会点头,原因只有一个。

他自信。

自信世间英雄,舍他其谁?!

也许,刘备可能是英雄,是他看走眼的英雄,但充其量只是个潜在的英雄,未成气候的英雄。而现如今,截击袁术,阻断袁绍兄弟俩的合作是当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看上去非刘备莫属。所以曹操思前想后,最终点头。

刘备吁了一口气,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献帝则怅然若失。因为刘备要走了。

他曾经寄厚望于刘备,又寄厚望于董承,但他们看上去都难担重任。

也许,不是他们太软弱,而是曹操太强悍。统天下兵马,岂是一两个人可以撼动的?

但献帝依旧有期待,对刘备。在刘备临走前,他希望这个皇叔给他一个暗示。

去徐州是战略转移,而不是逃跑。

刘备没有给他暗示。

这样的时局,是自顾不暇的时局,没有谁可以保证谁的将来。刘备此番去徐州,老实说,还真是逃跑,不是冠冕堂皇的什么战略转移。

他是跑路去了,在曹操没有对他起疑前。或者说在曹操没有对他痛下杀手前。

你走了,我怎么办?

在宫中,献帝向他发问。

献帝的发问毫无疑问是幽怨的,因为有气无力。

我会回来。刘备的回答不卑不亢。

什么时候?

在你需要的时候。

我现在就需要。

需要什么?

你的保护。

董承可以。

董承不如你有力。

也许吧。有力无力试过才知道。

可不可以不走?

不可以。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

刘备上路了,领五万人马,直奔徐州而去。他是在献帝的眼泪中出发的,也是在董承的幽怨里出发的。

董承怪他不够哥们。说好要成立敢死队与曹操血战到底的,这战还没开打呢,堂堂刘皇叔就赶紧寻一个机会溜之大吉了。所以,董承要刘备给他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