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这个世界还好吗(第2/3页)
因为马超兵临城下了。
马超作为刘备手下的急先锋,率兵来到益州城下,逼着刘璋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是负隅顽抗还是让出益州,做一个能够继续呼吸的人?
刘璋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时刻,他到底还是想到了那句被无数人聊以自慰的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错,是可以负隅顽抗,可结局只有一个——死翘翘。
力量太不对等了。刘关张都来了,马超也来了。这些人是来讲道理的吗?呵呵,上帝都笑了。
刘璋只能投降。他亲自捧着印绶文籍,出城投降。刘备看上去则显得很不好意思,好像自己当了一回强盗似的,一边接过印绶文籍,一边握着刘璋的手泪流满面地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那表情,相当的羞涩,像极了刘备一贯的仁义形象。
没有人知道刘备此时此刻的心情。是百感交集,还是轻松愉快?西川是到手了,可他一以贯之的仁义形象是不是受损了呢?刘备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
这个江湖,很多事是不可以刨根问底的。主义是一回事,实实在在的江山是另一回事。当主义与江山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要舍前者就后者。这就像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一样。手段再光彩夺目,那也是烟花,绚烂过后,必须归于沉寂和黑暗。
刘备开始一脸威仪地进驻益州,做日理万机状。
也的确是日理万机,因为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头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刘璋同志怎么办?老同志在成都工作和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最重要的是,他有人脉和群众基础。
这个最可怕。当前成都需要什么?安定团结,唯刘备马首是瞻。可现在,出来了两个马首,刘备后面,隐隐还有刘璋这个老马首在出没。刘备以为,必须要拿出办法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诸葛亮出了个主意,建议刘备把刘璋送到荆州去,以此切断他在成都的人脉和群众基础。
刘备于心不忍,感觉自己要是这样做会不会太歹毒了一点。不错,现在的形势是鸠占鹊巢,但是不是可以做得温情脉脉一点呢?总还是要有点人情味的。刚占了人家的位置,就把他送到荆州去,一不留神客死他乡,这个,以后历史学家要是写他刘备,会不会将他跟曹操归于一类呢?
刘备首鼠两端,拿不定主意。诸葛亮却要他当机立断。他对刘备说,刘璋为什么会失基业?心太软,不能当机立断,不能有所作为。主公若以妇人之仁,临事不决,怕是此土难守,弄不好就是第二个刘璋啊……
诸葛亮的话说得有些刺耳,但刘备却从中听到了真诚和危机。
他的危机。
不错,世间事总是要当机立断的,没有一件事可以拖泥带水地完成。鸠占鹊巢,连人家的老巢都占了,还要这一层遮羞布干什么。刘备痛痛快快地扯下遮羞布,设一大宴,请刘璋吃了一顿饭,席间隆重授予他振威将军的印绶,然后就请他老人家领着妻子儿女,去南郡公安居住去了。
头等大事就此解决。
接下来,刘备自领益州牧,开始以执政者的身份统治成都。说实话,在此之前,刘备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统治过像成都这样正儿八经的城市。以前虽然也短暂地接手过徐州等地,却总是忙于打仗,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现如今,总算有一块踏踏实实可以传之于后世的根据地,刘备觉得,该把它经营好了,千万别像以前的那些地儿,说丢就丢了。
怎么统治便成为一个问题。
诸葛亮军师在此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拟定治国条例。这也是全能型人才的特点。什么都会一点,从打天下到治天下,样样通。这样一来,刘备就省事多了。不错,他什么都不会,但只要会领导什么都会一点的人才,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甚至卓越的领导人了。
法正却对诸葛亮拟定的治国条例颇有看法,认为刑法颇重。法正说,以前高祖约法三章,老百姓都心悦诚服。所以刑法这个东西在宽不在严。只要百姓们乐于遵守,那就足够了。
诸葛亮不以为然。
他当然知道宽刑省法比较讨巧,老百姓会感恩戴德,但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从本本主义出发,也不要从历史的经验出发。高祖那是什么时候,是秦法暴虐、万民皆怨的当口,如果再严刑峻法,恐怕大汉江山也守不了这两三百年。现在西川的问题是什么,是“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已经沦于无道”。此时如果不严刑峻法的话,西川将还是一盘散沙,不能够长久统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