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危情之年(1942年3月~1942年9月)

远征败局

1942年春,穷兵黩武的日本在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印度支那之后,进入了泰国(1941年,日泰签订《攻守同盟条约》,泰国成为日本的盟国,亦向英美宣战),随后发起缅甸攻略。同年,山下奉文第25军(高级参谋池谷半二郎,作战主任参谋辻政信)在极短的时间内横扫了英军卫戍的马来亚半岛;本间雅晴第14军攻占了美军驻守的菲律宾;今村均第16军攻陷了荷兰军队守备的印度尼西亚。山本的联合舰队向印度洋出击,击溃了英国的远东舰队,并一度空袭了斯里兰卡。西南太平洋诸岛,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也被日军一一占领,他们甚至开始窥视澳大利亚。

这一年,是中国抗战非常困难的一年。

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战养战,反而加大了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就已经实施“囚笼政策”并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了。冈村宁次出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后,更是极力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到1942年底,连续实施了五次,“治安肃正”作战也上升为“治安强化”作战。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春,到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冬,日军对根据地进行的万人以上的大扫荡达27次之多。但即便如此,根据地的军民仍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战(后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决意攻打湖南常德,叫冈村宁次在稍后做好打通京汉线南段的准备,但冈村认为华北方面军最重要的任务是跟八路军作战,故而对畑的命令置之不理,最后才勉强表示:如果非进行这个作战,在派人修复黄河南岸霸王城铁桥的前提下,还需增派一个坦克师团。从冈村的反应中,可侧面看出八路军在华北的活跃程度)。

在这一年,在敌后战场,有三位著名的抗战将领为国捐躯。

2月12日,曾经担任东北抗联第2路军副总指挥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重伤被俘,不屈殉国;2月1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团团长包森(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西蒲城人)在河北遵化的一次激战中为国捐躯;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黄埔军校1期,湖南醴陵人)在日军对太行根据地的大扫荡中,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而牺牲……

这些抗战勇士都在前赴后继中用自己的牺牲召唤着全国胜利的黎明。但在胜利来临之前,仍要经历最黑暗的时刻和最曲折的道路。

1942年的正面战场非常暗淡:东南方向的浙赣会战一败涂地;西南方向,国境之外的中国远征军则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

先看一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由来。

1942年初,日本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0期,山口县人)指挥第33师团(上高会战先撤的那个师团)和第55师团由泰国攻入英国殖民地缅甸,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随之跟进。英缅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眼看着日军强渡萨尔温江。3月8日,首都仰光陷落,英缅军撤往仰光和中部城市曼德勒之间的同古。

缅甸出现危情后,忙着应对德国的英国根本无力在远东作战。伦敦的想法是放弃缅甸,随后退守印度。但日军攻占缅甸后,势必窥视印度,对英国人来说仍不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一向不友好且怀有极大偏见的首相丘吉尔恳请中国出兵缅甸。当然,他也是有根据的,1941年底的12月23日,中英曾在重庆签署过《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对蒋介石来说,最终决定出兵缅甸,是因为如果日本人在缅甸得势,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必被切断。基于以上战略目的,蒋介石决定抽调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张轸(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河南罗山人)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原计划还要组建第2路军,从印度支那方向进攻日军,之后不了了之),叫中条山会战失败后转任西安行营主任的前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挂帅。但此时有人称卫跟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接触频繁,蒋又改变了主意,卫为避嫌亦辞职闲居成都。在这种情况下,第5军军长杜聿明被任命为远征军第1路军副司令长官,率部先行入缅,司令长官罗卓英后至,远征军参谋长则是从美国刚刚抵达缅甸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兼美国陆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

在此之前的2月初,蒋介石应英国人之邀访问了印度。这次访问使得中英关系似乎有接近的迹象,但后来的缅甸战事告诉我们:并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