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僵局,1945~1953(第2/22页)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对于德国的未来,克里姆林宫首先考虑的是边界和占领问题。斯大林和他的副手们重绘了德国的版图,从上面抹掉了被称之为“德意志军国主义策源地”的普鲁士。东普鲁士连同哥尼斯堡成了苏联的一部分。西普鲁士连同但泽则归重建的波兰。斯大林还决定把德国的西里西亚和波米拉尼亚移交给波兰,以补偿苏联在1939年吞并的而且在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归还的波兰东部的领土。苏联人还怂恿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驱逐德意志族人。西方盟国并没有反对。到1945年底,总共有360万德意志难民从东欧迁到苏联占领区;也有许多人逃到西方占领区。这一着在地缘政治上很厉害,它改变了中欧的版图。

虽然西方列强一开始都持合作的态度,但斯大林还是做好了争夺德国的准备。1945年3月底,他告诉来访的一群捷克斯洛伐克官员,西方盟国会与德国人“合谋”,设法让其逃脱自己的罪行所应得的惩罚,会对其“较为宽大”。1945年5月,斯大林说,“争夺德国灵魂的战斗”将会是“旷日持久的、艰难的”。而在1945年6月4日,斯大林在会见德国共产党人时告诉他们:英美打算肢解德国,而他斯大林反对这样做。此外,他还说,“别看同盟国很团结,但会出现两个德国”。为了在德国的政治事务中占据牢固的地位,斯大林力主德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倡导“德国统——”的党,以便将其影响力延伸到西方占领区。1946年2月,德国社会统一党(SED)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要追求苏联在德国的目标,关键力量并不是当地的共产党人,而是苏联驻德军政府(SMAG)。1946年初,在与西方占领当局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苏联驻德军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到处伸手的官僚机构,其官员总计达4000人,拥有相当于“帝国政府”在殖民地的特权:苏联卢布和德国马克的双薪;比苏联国内最高级的官员还要好的生活水准;可以对欧洲以前的“优等种族”颐指气使;能够经常接触到西方占领区的各种各样的影响。那位克里姆林宫的领袖让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这两套相互竞争的秘密警察机构帮助驻德军政府,同时也替他监督其活动。

驻德军政府第一任领导人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很快就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他的巨大的声望,再加上他的固执,让斯大林很不放心。他的继任者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Vasily Sokolovsky)元帅,是苏军指挥官中最有经验、最有教养同时也是最谦逊和低调的人。斯大林还设立了驻德政治委员一职。1946年2月,这项工作落到了弗拉基米尔·谢苗诺夫——一位34岁的哲学博士和中级外交官的头上。他过去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为这项艰巨的任务做好准备。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研究有关拿破仑19世纪初占领德意志各国历史的档案文件。可惜,对于这位被委以重任的年轻人来说,历史并没有给他提供有关将来活动的洞见。

德国的政治局势以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斯大林给驻德军政府和谢苗诺夫的指示显得比较谨慎和模糊。对于德国会有一番争夺,这一点斯大林没有疑问,但对于美国介入的程度,他则不能肯定。1944年10月,丘吉尔在与斯大林会谈时说,“美国人很可能不打算参与[对德]长期占领”。但是,从1945年秋开始,无数的事件表明,美国人想要留在德国。广岛轰炸后,美国人显得更有底气了。这让莫斯科觉得,他们想要挑战苏联对中欧和巴尔干的控制权。从那时候起,对斯大林来说,问题与其说在于美国在德国的军事存在,不如说在于维持苏联在中欧尤其是东部占领区的军事存在。

1945年9月,斯大林拒绝了美国国务卿詹姆斯·拜恩斯的提议:签订条约,让德国保持20~25年的非军事化。1945年12月,在与拜恩斯的莫斯科会谈期间,斯大林对美国决意维护雅尔塔与波茨坦的合作准则表示满意,并决定“在原则上”同意讨论德国的非军事化问题。这样做其实是一种策略。斯大林仍然强烈反对拜恩斯的建议,而且,这样的立场在苏联的高级官员中也开始得到认可。1946年2月,事态明朗了。当时拜恩斯给苏联人拿出了一份有关德国非军事化的协议草案。斯大林和苏联官员对这个草案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5月,包括政治局委员、军方和外交官在内的三十八位官员,向斯大林提出了他们的最终意见。朱可夫写道:“美国人想尽快结束对德占领并撤走苏联的武装力量,然后就要求我们从波兰撤军,再然后就是从巴尔干撤军。”他们还想干扰苏联拆除德国工业设施和索取战争赔偿的工作,想“保存德国的军事潜力,以作为将来实现其侵略目标的基础”。外交部副部长所罗门·洛佐夫斯基在自己的备忘录中态度更明确。他写道,如果接受美国人的计划,结果就是对各占领区进行清算、撤走苏联军队和在美国主导下实现德国经济、政治的重新统一。这反过来又导致,“不出几年,德、英、美就会联合起来对苏开战”。外交部准备的一份综述认为,在提出有关德国非军事化的建议时,美国政府追求的是以下几个目标:结束对德占领;不让苏联再从德国获得战争赔偿;破坏雅尔塔与波茨坦准则并削弱苏联对德国的控制力以及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加快德国经济力量的复苏并使德国转而反对苏联。在外交通信中,这些结论成了评估美国对外政策的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