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治架空媚娘,权力中心转移
一、泰岳之巅
麟德三年正月元日(公元666年2月10日),大唐帝国建立以来最辉煌的日子。
封禅是帝王的至高荣耀,《史记》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但真正有幸亲为者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三人。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雄才大略、光武帝允冠百王,正是因为这三位皇帝功业盖世、震古烁今,使得后代帝王自惭形秽,不敢轻易触碰封禅一事;即便隋朝一举扫平三百年乱世,连亡国归顺的陈后主都主动倡议,隋文帝杨坚也没敢举行,只是在泰山脚下简单祭拜了一下。
唐太宗内平诸乱、外服夷狄,重振中华雄风,终于建立与那三位圣明帝王旗鼓相当的功业。可惜李世民命运不济,一生三次封禅而未成。第一次是在贞观五年,赵王李孝恭趁新年之际率各州朝集使请求封禅,媚娘的父亲武士彟也极力推动,最终却因为魏徵的反对而停止;第二次在贞观十五年,本已经正式下诏筹备,却因为李承乾、李泰之争和对薛延陀用兵而夭折;第三次是贞观二十一年,又赶上对高丽用兵不利,加之李世民服用丹药病情加重,力不从心只能放弃。最终这位千古一帝带着无缘泰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而现在,他的继承者李治将要完成这个夙愿,把大唐推向巅峰,并在青史中留下闪亮的一笔!
封祀坛之上并列三个牌位,正中者乃是昊天上帝,左右配飨者是高祖、太宗皇帝。司仪官高声朗读册文,李治在文武百官敬仰的目光中向天帝献上祭礼、洒下祭酒。他终于领略到了帝王的至高荣耀,父皇梦寐以求之事终于在他手中办成了,此刻他心情无比激动。不过坛下百官却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皇帝气色不是很好,或许是久病方愈又在寒冷天气下辛劳赶路之故,李治的神态总给人一种疲惫的感觉。在他之后亚献李元礼、终献刘祥道相继奉上祭礼,在喧天的鼓乐和“万岁”声中,典礼圆满结束。
离开祭坛用过御膳,李治率文武百官攀登泰山。泰岳虽不是天下最高的山,但气势磅礴、凛然巍峨,被历代帝王所崇拜,因而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这是向天靠近,是一次光荣的朝圣,皇帝、皇后都没有乘舆,和普通人一样徒步攀登,整个过程大家不言不语,笼罩在一片神圣的气氛中。来至山顶已将近傍晚,二圣只草草观赏了历代碑铭便入大帐休息。
正月初二日,献匮祈福。泰山顶上同样设有一座祭坛,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名曰“登封坛”。李治再度登坛祭拜上帝,并埋下金匮、玉匮——金匮内藏玉册,写着皇帝祭奠祖先的文字;玉匮内藏玉牒,写着皇帝祈求上苍的愿望。两匮皆长一尺三寸,以金绳缠绕,又用金泥密封,埋于山顶之上,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土埋藏,并铺上石头砂土。
虽说玉牒是皇帝的隐私,秘不示人,但从古至今皇帝的心愿都差不多,无外乎天下太平、国祚绵长、长生不老、子孙兴旺,未知李治的玉册是否会多一条“与皇后夫妇和谐”呢?眼见玉匮已埋葬山间踪迹难觅,李治和媚娘转而远眺,四方原野尽收目下,六合八荒尽在掌握,胸中涌起无尽傲然……
但眺望不了多久就要匆忙下山,因为转天还有第三项祭祀要做,这也是这次封禅最与众不同之处。
正月初三,禅地大典。这第三座祭坛设在泰岳附属的社首山上,名曰“降禅坛”,与登封坛规制相似,不同之处是正方形,应“天圆地方”之说。坛上同样设有三个牌位,正中是皇地祇神,左右配飨者是太穆皇后、文德皇后,仍是李治首先登坛献祭,而当他降阶后甬道上突然奔来两列宦官,迅速支起两道帷幔——皇后登场啦!
礼法森严,内外有别,皇后不是臣下可以随便窥视的,所以要用幔帐隔挡。可如果这场献祭只是自娱自乐,没人看得见,那还有什么意趣,又何以彰显皇后的功绩?因而这两道帷幔是薄纱制成的,群臣可以隐约看见里面的情形。
应该穿什么礼服呢?不知道,因为从没有女人参与封禅的先例,也就无可参照。媚娘选择了朝会使用的袆衣,不同的是她在青衫之外披了一件大氅,这件衣服是用各种鸟儿的羽毛织就的,五颜六色绚丽夺目;而她的头饰除了璎珞、玳瑁、翡翠、宝石等钗簪以及十二玉杆外,还在额头中央加了一颗硕大的珍珠,光华夺目、熠熠生辉。这使她成为阳光下万人瞩目的焦点,相较略显疲乏、中规中矩的皇帝,似乎她这个亚献才是今天的主角。
当然,参加祭祀的非皇后一人,还有诸多命妇,淮南公主、千金公主、常乐公主、赵国太妃、曹国太妃、城阳公主、遂安公主、临川公主、徐王妃、韩王妃、彭王妃、徐婕妤、杨婕妤、魏国夫人……罗衫叠翠,云鬓流霜,瑰姿艳逸,仪静体闲,这些女人如百鸟朝凤般烘托着靓丽的皇后,缓缓走上降禅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