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拨乱(二十)(第2/3页)

自古而今,哪怕是后世现代被戏称为资本主义最后堡垒的天朝,也莫不过是走在如此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之上。

而作为淮东行政系统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基层出身的官吏到中上层部门的主管,绝大多数都有或长或短相应任教的经历和过程;

而作为官办联校出身的学员们,例行见习和实践的项目当中;也有一项是雷打不动的,分派到基层去充当教员,或是在劳役营和编管地,进行流动性启蒙普及,名为“接地气”的特定安排。

如此轮番下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将原本可能存在的地域乡党情节给打乱冲散,但是同样也造就了新的群体和问题。

比如这一次。

随着杨再兴在新罗藩的征讨,大批财帛和物资已经通过海路源源不断的送回到淮东来了,光是其中具体变现的财货,就已经在账面上积累到了十七万缗。

而且还可能继续增加下去,正所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典型好处,只是也是一笔短期维持的外快和进项而已,并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常态。

因此,为了争取这一笔正常计划外的预算和项目,除了各级官府和部门内部各显神通的表功和请款之外;就是肃反委员会和设统调那里,形形色色匿名和实名相互举告的事件,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

虽然其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大事件和严重事态,主要是某地某处或是相应管辖下的,怠工偷懒、效率低下,管理不当,保管不善,资源浪费之类的细节和毛病。

只是在这个背后,未尝没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其他意味和背景。按照淮东体制下某种末位竞赛式的评比惯例,在日常事务中表现失格太多的部门,自然在申请追加款项和其他投入上,要处于劣势和被忽略的地位。

当然,我心中有些了然了,这就是所谓的部门利益之争,已经有所苗头了。随着淮东政权的摊子铺开,各种职能分工和基本构架也日趋完善,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和投入面前,各个部门开始以自身角度出发,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和期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对待同样事情的立场上,当然都是希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给做出更多成就和业绩来,才能名正言顺的争取更多的投入和资源。

比如军事部门希望武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自然能够建立更多的功勋和获得战利品,而外交部门则希望通过交涉和斡旋,以兵不血刃的达成目,未自己赢取声望和成绩那是最好了。

同样,随着日后掌握的资源和底盘的扩大,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自然也有如此亦然的倾向。

这既有良性竞争的积极一面,也有积重难返的不利一面。关键看如何的调剂和运用。

后世的外交部,为什么会被叫做外卖部,国台办,会被戏称为跪台办,也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大型部门世代沿袭下来,相应产生的传统利益循环,也让一些人产生了阶级固化式的错觉和根深蒂固的本位主义。

因此,宁可在部门政策具体执行上,背离大环境的趋势和继续顽固抱残守缺,乃至不惜牺牲国家整体的潜在利益,和违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做出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变相利益输送和一味迁就被交涉对象的举动,也要养贼自重式的来确保,自己能够将相应领域的事务,继续长久的垄断和把持下去。

因此,很多事情不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正确的选择,只是因为个人的私心和利益的作祟,让他们不愿意去这么做而已,或者说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因此,在初期花费更多的代价和精力,奠定好一个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基本构架,而不是贪图省事而放任自然其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虽然靠我眼下个人的意志和权威,固然可以出现问题和偏差之后,轻松的改变和扭转一些东西,但我宁愿多花点时间和周折,引导体制内的规则和权力制衡,来达成相应的目的,或是获得一个有理可循,可以长期沿袭改良下去的结果。

现在还是创业的初期,我还没有那么多条件可以托大和骄傲自满的理由。

上位者的权威可不是天生的,同样也是有着所限度和底线的,是依靠一次次成功的庙算和城府,以及事无巨细的日常小节,在不下和追随者中,所积累和塑造起来的,类似永远正确的信念与心理依赖。

因此,这往往也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的话,很容易滚雪球式的造就和吸引,更多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与唯命是从的部下;但是处理的不好的话,就变成一种很容易消耗殆尽的隐性资源。

毕竟只要是正常人,都是有所理性和思考能力,就算是再权威的意志,也不能偏离大多数人的思想范畴,而一次又一次的总是特立独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