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杨文干事件

虎牢关一役,秦王李世民一战擒二王,一役取两地,可谓为李唐立下了盖世奇功。这完全超出想象的胜利,让唐高祖李渊在激动和兴奋之余,封其为天策上将,有了自置官属权,因而,天策府设了长史、司马、录事、记室、参军等职。

可这还没让李世民满足,随即他又设立了“十八学士”,自此,他的府里,既有武将,又有文官,且这些人对他唯命是从,到了只知秦王不知太子,甚至不知皇上的地步。

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不安和疑虑,甚至有些让他们心惊胆战。

太子李建成的心惊胆战,源于觉得自己的储君位受到了威胁,而太子李元吉则是因为自此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想想看,秦王李世民位尊权重,身为太子,身为李唐名正言顺的储君李建成,又怎会甘愿示弱?甘愿被超越?

于是乎,充实东宫,纳幕僚、募英雄也便成了太子李建成迫不及待要做的事。

这种暗自的较量,李唐朝廷百官全都看在了眼里,内心也有了担心。即刻选边站还是看看再说,各有各的打算。

“秦王自恃有功,位居太子之下,心中不服,若不早立他为太子,则要尽早采取措施。”就是那位被皇上李渊、太子李建成,甚至秦王李世民都信任有加,看作自己人的封德彝,面对这种状况也为了难,有一日,终于对李渊说。

李渊何尝没有意识到宫内的暗潮涌动呢?

于是,他再次玩起了他擅长的平衡术。想要平衡,就要太子有太子样,秦王有秦王样。秦王,怎么着也都要在气势上,甚至能力上弱于太子。

就这样,李世民失去了给自己再建功勋,也最容易捕获人心的出征机会。李渊的目的很明显,不能再让他建功立业了,不能再让他野心膨胀、居功自傲了。他要用打压李世民的方式,让他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别忘了自己的上面还有太子哥哥、皇帝父亲。

李渊的做法让太子李建成放心很多,原本在偷偷做的事也都大张旗鼓起来。你秦王府不是圈养勇士800名,号称天策军吗?那我也募更多的勇士。于是,李建成悄悄在外招募2000勇士,让其驻守在左、右长林门,并将他们称之为长林军。

太子李建成的长林军,从人数上超过了秦王的天策军。何况,太子李建成还有齐王李元吉这个同盟军。

按李唐府兵制度,东宫、秦王府、齐王府不允许有超过500名的府兵。可不管是东宫还是秦王府,如今的兵力都远远超过了500名。且东宫的长林军超出了秦王府天策军的两倍多。这还不算李建成的心腹可达志从幽州李艺那里调来的300名骑兵。

这300名骑兵是李建成的又一支隐形兵力,他们被李建成分散驻扎在了长安各坊间。

如此这般,秦王府(天策府)的兵力与东宫相比,劣势就更明显了。

三个儿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唐高祖李渊全都看在眼里,于他而言,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强于秦王李世民是正常的,也是他所希望的,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况且,他知道,不管他们之间怎么勾心斗角,只要不明刀明枪地发生内战就行了。

虽然,东宫的长林军有2000多人,秦王府的天策军有800多人,但李渊还是坚信,这样的兵力是无法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李渊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李唐有独特的府兵制。

李唐府兵制又叫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李渊进入长安后,便将关中地区分为十二道,诸道又都设置军府,计十二军: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袱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游奕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

这十二军既是中央宿卫军,又是地方戍守军队,还是边疆防御军队。而这十二军里,士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符合服役的男丁中来。

原来,隋末唐初,内乱外患不断,需要的兵力很多,可如果把符合服役的男丁全部招募来,没有了战争又该怎么办呢?养着他们?太浪费!况且,都将他们征来当兵了,那田地又要谁来种?让田地荒芜?也不可能。

于是,便有了没战事时,符合服兵役者在家老老实实地当劳民,扛着锄头种田;而一旦有了战事,他们便放下锄头,穿上铠甲,拿着兵器,从农民变成士兵。这些士兵又都由设在长安的骠骑、车骑西将军府统领。

不过,骠骑、车骑将军并没有权力调兵,他们直接听令于皇上。也就是说,李渊是将这十二军的大权独揽在自己手里的。

兵权都在李渊那里,没有了兵权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再怎么争斗,也会因没有调动府兵的权力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