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平叛乱,伐突厥(第5/14页)

当晚,唐太宗并非只是和突厥兵对峙。在探知北岸的突厥左翼松懈,有机可乘后,他又令段志玄率领专门对付突厥的骑兵去北岸搞偷袭。

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唐军靠偷袭就俘虏了十多名突厥士兵。

曾经拥有优势的突厥兵,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优势。久经沙场,狡猾的颉利可汗,从唐太宗的态度以及唐军的气势上,感受到了对方的力量,有了压力。

短短一天的时间,先是大将执失思力被俘,接着是左翼遭袭。颉利可汗突然之间有些胆怯。自己此次倾巢出动,亲自率领突厥兵进攻长安,可不是为了冒险,是在以为万无一失时做出的决定。

既然无法保证万无一失,自己又何必在此冒险呢?

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以获得最大利益为主要目标,一直以来都是突厥的根本。因此,当他冷静下来,权衡一下利弊才发现,如果作战,自己也有输的可能;而若不战,退兵求和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不少的金银财物。

最终,颉利可汗选择了后者。

唐太宗接受了颉利可汗的求和要求。对他而言,此时也不是作战的最好时机。他要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唐太宗即位后的首个危机,就这么以在渭河桥上杀白马立誓重新结盟告终,唐太宗释放了执失思力,同时拿出金银财物犒劳突厥,突厥这才撤回。

“好好!这样最好!”

那曾经被突厥的大敌压境之势吓得惊慌失措的百姓和朝臣都在庆幸这次的和平解决,可唐太宗却是窝了一肚子的火。

“等着吧!你们拿我大唐财物的机会不多了!”唐太宗站在高处,看着渐行渐远的突厥兵,冷冷地说道。

渭水之盟对唐太宗来说,又是一场耻辱。但他清楚地知道,此次这无奈之举却是此时的最好结果。因为,它既避免了李唐在不利条件下作战,也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和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

突厥兵已退,唐太宗独自走上渭水桥,静静看着那曾被突厥驻扎过的渭水北岸,眼神凌厉。他要找机会以雪前耻,他要以绝后患……

第八十七节 李艺叛乱

(3)

唐朝廷和突厥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已经倍感污辱,可突厥颉利可汗还是在为自己没有攻入长安,获得更大利益而遗憾。

也就是说,那份在渭水桥上签订的互不侵犯(按时给东突厥财物)盟约,不管是对突厥颉利可汗还是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什么约束力。他们都在等待机会,等待灭掉对方的机会,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当然,唐太宗在做准备,等机会灭突厥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阻止内乱发生上,稳定内部才是刚刚继位的唐太宗的重中之重。

虽然唐太宗继位后,不仅对曾经的东宫(李建成)谋士魏征等加以重用,还对薛万彻等参加了玄武门政变,与当时的秦王府为敌的将领加以重用,将薛万彻封为右领军将军外,就是对曾经的死对头李艺(原名罗艺)也不计前嫌,让他继续率兵镇守泾州,拜其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让其待遇与长顺孙德、柴绍、赵郡王李孝恭等相同。

“敌人”竟然拥有和自己同等的待遇,长孙顺德等人自然心生不满。可极力想要塑造宽厚仁义的“明君”的唐太宗,根本无暇顾及亲信的反对,依然“以德报怨”。当然,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想树立“圣君”形象外,还想彻底征服薛万彻、李艺等人,让那些曾经的李建成的亲信,像忠诚于李建成一样忠诚于他。

对于这样的重用,薛万彻很是感激,可李艺却并非如此,不仅不感激,反而因唐太宗对他的好,不安起来。在李艺眼里,当今的皇上,曾经的秦王是很阴险狡诈的,之所以重用自己,只是为了达到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场阴谋。

其实,李艺在唐太宗对他的“好”的面前,一直忐忑不安,时刻担心对他下“黑手”,处在完全戒备中时,唐太宗也没忘记盯着他,很简单,李艺的“屈服”,唐太宗也不是完全相信。

不过,此时的李艺还只是处于“防御”状态,没有“叛乱”的想法,直至一名叫作李五戒的女巫师的出现。

女巫师李五戒来自曹州(今山东定陶西南),是位远近闻名的相面师,自称能医治百病。太上皇李渊自玄武门政变后,整天郁郁寡欢,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有一天,在有人向他推荐了这位能治百病的女巫师后,向来相信天命的太上皇李渊便将其召至京城,见过一面后,发现李五戒言谈举止高深莫测,像是高人,便让其长住京城,为他治病。

李五戒来到京城后,住在了李府(李艺的府邸)周围。自家住宅周围住着一位闻名天下的女巫师,对天命也深信不疑的李艺夫人孟氏便时常前去拜访,一来二去,二人便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