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推翻突厥帝国(第9/9页)
这可能是自“玄武门事变”后,李渊第一次在面对李世民时,觉得欣慰,真心高兴。
唐太宗听了李渊的话后,先是一怔,接着眼圈一红,鼻子一酸,眼角一湿……他心里五味杂陈,他希望父亲能因这件事,对自己杀哥弑弟屠侄逼父的怨恨少一些。
“父皇……”唐太宗哽咽道,“父皇……父皇万万不可这么说。东突厥灭亡是父皇的心愿……如今……如今父皇的心愿了了!”
“这是我们大唐的心愿!是我们大唐百姓的心愿啊!”李渊越说越激动,大声说,“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朕给你们奏奏乐,高兴高兴吧!”
众臣,甚至唐太宗,哪里见过李渊如此激动、高兴过?全都热烈响应,场面十分热闹。
“好!好!今儿是我们大唐臣子的大喜之日,也是我们大唐百姓的大喜日子!今天父皇高兴,要为大家奏乐助兴,那朕也就随父皇,给父皇伴舞助兴吧!”唐太宗也放下了自己的天子架子,准备与臣同乐。
当然,更重要的是想弥合和父亲的关系。
于是,宫女太监们忙了起来,太上皇要奏乐,而且还是弹琵琶,他们必须让乐师拿来最好的琵琶;皇上要随乐起舞,他们一定要将舞台搭建好,服装准备好。
就这样,大唐最难得的场景出现了:太上皇在中间弹琵琶,白衣飘飘的皇上围着太上皇在舞蹈,众臣呢?则围在太上皇和皇上周围,举杯摇摆……
这种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整整延续到深夜。
不怪太上皇和皇上这么“失态”,是他们太高兴了。自隋朝以来,东突厥就成了西北强国,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没有哪个帝王不想啃下这块大骨头,挖掉这个大“毒瘤”,结果呢?总是未能如愿。不仅不能如愿,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可现在,他们李唐轻而易举地就啃掉了这块大骨头,挖掉了这个大毒瘤。他们怎么可能不兴奋到失态?这说明什么,说明李唐除了拥有最圣明的皇帝,最善战的将领,最英勇的士兵外,还拥有最好的国运。
这不正像长孙皇后所说的“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因而才歼灭了突厥吗?
不难想象,对于此役立下绝世大功的李靖,唐太宗更是不可能亏待了,李靖回到长安后,他即刻便被晋封为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
然而,兴奋过后,他们接下来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十多万投降的突厥百姓又该怎么安置?
“不如让他们去河南、山东吧!以后让他们改以种田为生。”有人提议说。
可这个提议很快就被推翻了。推翻的理由是,突厥一直以来都是弱则请服,强则叛乱,这十多万突厥人经过繁衍生息,数目日渐庞大,和中原人住在一起久了,必成隐患。这不是危言耸听。晋朝时,由于允许突厥人进入中原定居,20年后,洛阳到处都是突厥人的毡帐,此后不久就爆发了突厥人大暴乱。
最后,唐太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专门开辟一块地方安置突厥人,还说这些地方必须要有突厥人熟悉的生存环境。
“孔子曾说过,有教无类,应给予归附的突厥人生以,教授以礼仪。可以把那些酋长选拔进长安,让其担任皇宫宿卫,畏威怀德。”
于是,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唐太宗对于被灭的东突厥,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常见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用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策略,为了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他还下诏,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用以妥善安置归附突厥的百姓。同时,他还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便对居住在那里的突厥民众实施管理。而这些都督府的都督,也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并能世袭。
这是一种新的羁縻府州制度,其开明友善的政策,稳定了降唐的突厥首领及民众的心。当然,突厥骁勇善战的本事,也将在守卫北部边疆上得到发挥。
有了对归唐突厥民众的良好安置,原本依附于东突厥的契丹、高昌也陆续向大唐请降。并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于是,唐太宗对内称皇帝,对外称天可汗;以皇帝的名义掌管着中原大地,以天可汗之名,掌管漠北和西北各族。
李唐,一举取代突厥,一跃成为东亚最大帝国。而唐太宗李世民呢,则成了统领东亚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