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口大捷到天京内讧(第2/7页)

湘军不是国军,曾国藩作为民间军队首领,希望自己的立场能够自由些。可是,后来的种种流言使他很不高兴。谣传军机大臣祁寯藻上奏:“匹夫居闾里,一呼崛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或许皇帝取消湖北巡抚的任命,并不是为了方便东征,而是听信了这种论调。这是宫廷内部机密,是否属实,曾国藩不知道,但至少这是有可能的。收复武昌是值得庆贺的,但这并非依靠国家的力量,皇帝派出众多巡抚、总督以及提督等代理人,却唯独这个“匹夫”的军队立此大功,对朝廷而言,确实是个问题。

“立功就会有嫉妒,接着是中伤。任何时代都是如此。要征服嫉妒和中伤,最好的办法是立更大的功。”曾国藩道。

湘军东征斗志更加旺盛。

太平军在田家镇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基地。田家镇靠近湖北与江西的交界处,位于长江北岸,而南岸是半璧山。太平军在田家镇和半璧山间系了一条粗铁链,链上系竹筏,期望锁住湘军。但湘军敢死队成功砍断了铁链,打开了突破口。秦日纲于是放火烧毁基地,退到九江,由于遭到湘军的猛攻,连烧毁兵船的间隙都没有。

但是,彭玉麟却烧毁了太平军留下的五百只兵船。为什么不缴获这些兵船为湘军所用呢?

彭玉麟自己的解释是:“湘军必须是真正的仁义之师。若发生腐蚀军心之类的事,这支军队就再也打不了仗了。”不烧毁这兵船,湘军定会开始掠夺,一旦尝到了掠夺的甜头,军心就会受腐蚀。彭玉麟又补充道:“军心比这五百只船要重要得多。”

湘军乘势沿江而下,进军九江。太平军坚守九江,湘军无法攻破,曾国藩决定丢下九江,东进湖口。

湖口位于长江通鄱阳湖的出入口。石达开、罗大纲等太平军猛将都齐集在这里。当时,水军由大小兵船组成,大船载军粮、武器和士兵。战斗主要由行动迅速的小船进行。

两军在此展开了激烈的水战。

咸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阳历为1855年1月29日),两军在湖口梅家州水战。湘军用一百二十余只快速小船猛攻太平军。形势对太平军略微不利,太平军兵船经不住湘军猛攻,掉转船头。

“贼要逃跑啦!”

“不要让贼逃掉!追!”

湘军乘势追击太平军的船队。这就中了太平军的诱敌之计。湘军的小船被诱进了鄱阳湖,太平军早就等着了,在湖与江之间拉起栅栏,开出装有大炮的筏子。湘军小船的后路被切断,与长江上的大船无法呼应。

大船本身不能作战,要依靠小船的战斗力,小船则要依靠大船补充军粮和弹药,因此,只有大小船只互相配合,水军才能发挥作用。此时,曾国藩在大船上。太平军的小船队进行了夜袭,石达开亲自带头冲入敌阵。江上的湘军船队没有小船支持,不堪一击。燃烧的船、捕获的船、逃跑的船,比比皆是。长江上火光熊熊,一片通明。曾国藩慌忙改乘小艇,逃进岸上的湘军阵地。而岸上的湘军也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最后,所有的湘军都向西逃跑了。

“就算死,我也要杀入敌阵,以示我湘军精神!”曾国藩要单枪匹马杀入敌阵,被罗泽南死活拉住。

湘军被分割开,向后退却。太平军从容地在后面追击。

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阳历1955年4月3日),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武昌。

湖北巡抚陶恩培在这次战斗中战死。是暂时返回湖南,伺机重整旗鼓,还是在太平军附近构筑阵地,咬住不放?深思熟虑后,曾国藩选择了后者。南昌作为湘军进攻九江、湖口,进逼南京的基地,他在这里待了一年多。期间,他每天苦闷懊恼,唯有太平天国北伐军遭挫折的消息使他稍感宽慰。

咸丰六年(1956年)七月即将结束。韦昌辉早已在南昌前方构筑了阵地。太平军的基地在南昌西南面塘头堎、万寿宫一带。翼王石达开在武昌。江南大营已经溃灭。

“钦差大臣向荣死在丹阳”的准确情报刚刚传到南昌。

曾国藩的脸上好久没有出现过笑容了。“不要闷闷不乐嘛,心胸开阔是非常重要的。要忍耐,等待时机也是一种战斗。不要忘记,湘潭的胜利并不是由于我的力量而取得的。”彭玉麟给曾国藩鼓劲儿。在湘潭取得出乎意料的大胜,是由于太平军中发生了新旧两派的内讧。敌人内部出现弱点,只要耐心等待,敌人这种弱点总会以某种形式暴露出来,不能一味悲观失望,要心胸开阔,等待时机。

“谢谢您的忠告,其实我也常这么劝解自己,机会一定会到来的。”

为抒发心中郁闷,曾国藩朝空中挥笔写起字来。机会出乎意料地很快就到来了。彭玉麟正要离开时,进来了一个军官。湘军军官令人感到像是书生,而不是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