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出走与远征(第4/7页)

文翰去任后,驻清公使兼香港总督一职由包令继任。包令当时六十四岁,他四十三岁时当选为下院议员,主编过《威斯敏斯特评论》,是《边沁全集》的编者,因此,虽然他是一名政治家,但文化人的身份反使他更有名。他缺乏外交经验,但主张对清采取强硬政策。从这意义上来说,他跟年轻的帕克斯是一对好搭档。

“不打仗才怪!”连维材一知道亚罗号事件时就这么说。

清方负责人也换为叶名琛。他由广东巡抚升为两广总督,虽是文官,却以铲除地方土匪而闻名。对于帕克斯的要求,叶名琛回答:“带走的水手中已弄清两人是海盗,另一人可疑,除这三人外,其余九人命该官吏送回船。”

帕克斯拒绝了这一答复:“必须全部送回。”他认为亚罗号是英国船,内部的事英国有搜查权和裁判权,即使其中有海盗,也须由英方调查和讯问,因此强硬要求引渡全部人员。

十月十二日上午,帕克斯要求叶名琛公开道歉,保证尊重英国国旗,并限定四十八小时内答复。不用说,这些要求是根据包令的训示而提出的。英方抗议清朝官吏扯下了悬挂在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清方反驳说,亚罗号上压根儿就没有悬挂英国国旗。肯尼迪船长向帕克斯做证:“亚罗号上悬挂了英国国旗。”帕克斯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侮辱国旗的问题。但是,被抓走的中国水手们做证说,英国国旗收藏在船内,没有悬挂。叶名琛据此反驳。

在事件发生时,肯尼迪船长正访问距亚罗号仅五十米的短矛号商船,短矛号船长说他亲眼看到一个戴官帽的男人扯下了国旗。葡萄牙第八十三号船也停在亚罗号的近旁。这只船的船员们说亚罗号没有悬挂英国国旗。另外,当地发行的英文报纸刊载了一篇报道,说亚罗号在那里停泊六天,从未挂旗。

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得不出结果的争论。

对于帕克斯的要求,叶名琛回答:“清国军队今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逮捕外国洛加船上的水手,但英方也不要向清国人的船只卖登记证,以免难以区分清国船和外国船。”

清方没有答应英国的要求。英方捉拿了一只中国帆船,作为报复措施。他们以为这是广东水师的兵船,其实只是民间商船。

包令于十月二十一日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叶名琛向英方送去了书面答复,不同意最后通牒所提出的要求。

英国东方舰队司令西摩亚于十月二十三日发起军事行动,攻陷广州附近的清军炮台,把武装部队派进外国商馆地区。十月二十七日,英军炮轰总督官署。二十九日,英军侵入官署后又立即退去,这是一次示威行动,表明英军随时可以占领总督官署。

“军民协作,歼灭英国丑夷!”叶名琛出了这样的告示,但不让他指挥下的军队作战。

“让淘气的孩子胡闹一阵,他马上就会平静下来的。”他对幕僚道。

“提不出对付的妙策。”总督询问对策时,温章只好如此回答。

对于目前局势,根本没什么能立即奏效的对策。

“真的没有吗?”总督再次询问。

“勉强要说的话,像我这样的人若能培养出一百个,不,若可能,培养出一千个,对策自然而然就出来了。需要很长时间啊!”

温章在信中把跟总督的谈话告诉了连维材。

“叶名琛真的听懂了温章的话了吗?”连维材让理文看了信,歪着脑袋。

“嗯,不知道怎么样。”

“不过,能征求温章的意见就是进步,一个位极人臣的总督向一个普通商人请教嘛。”

“大概是没有办法吧。”理文道。

温章年轻时在马六甲英华学堂学习过,有丰富的海外生活。他的女儿彩兰是连承文的妻子,从父亲那一代就做连维材的帮手,为金顺记工作。英华学堂是洛巴特·莫利逊创办的,帕克斯跟莫利逊二世学过中文,温章和他分别是莫利逊父子的学生。

叶名琛也许知道这种关系,希望温章向帕克斯做点工作。温章所说的话,意思是,若像自己这样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多了,就会

形成一股力量,在对外问题上就会自然想出最好的对策,并把它付诸实施。现在温章也想到了一个可以阻止英国对广州行使武力的最有效方法,若英国国会不同意行使武力,东方舰队就毫无办法,所以应当到伦敦去做国会的工作。

鸦片战争时,在应不应该远征的问题上,国会激烈讨论,最后同意远征的一方仅以九票之差胜出。查顿等鸦片商人从广州回到伦敦,拼命地做国会的工作,目的当然是为了实现远征。若清方当时能在伦敦进行活动,说不定会得出另一种结果。所以办法是有的,但靠温章等两三人去做是办不到的。做这工作需要很多人的力量,在做工作之前必须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这要花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