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煌煌汉威(45)
王武嫡所说的五十万两,自然不是征东府发行债卷的本金,而是单指利息,实际上,一年期限到了之后,只是有很少一部人取回本金,更多的人则是拿回利息,本金则再次购买下一期的债卷,有的甚至连本带利再次投入,这几年下来,但凡买了征东府发行的债卷的人都是尝到了甜头,用征东府的信用作保证,一年下来,稳稳的包赚不赔。是以王武嫡以往年的经验算下来,缺口也不过只在五十万两左右。
但换而言之,今年发地债卷的规模只怕要再次扩大,再能应付这一年所需,作为户部尚书,精通财计的王武嫡,自然很清楚这里头的风险,债卷滚雪球一般的越来越大,即便不还本金,光是利息也是一大笔开销,而要维持住征东府的信用,便需要征东军不断地扩张,不断地打胜仗,所以一般来说,王武嫡在兵部要求扩军,要求增大武备的生产,贮存,以及研发新武器之上,还是较为大方的,抱怨归抱怨,真要拿钱时,却是从不手软。
一听高远说能再给他弄来一两百万两银子,王武嫡顿时两眼放光,对两只一只倒吊着的眉毛,这一刻立时向上扬了起来,眉飞色舞地道:“如果都督真能弄来,那今年这个年便好过了。支付了债卷利息,再加上年关之时的各类开销,今年便至少能弄一个收支平衡,不会亏损了。”
“其实咱们征东府立国之事,倒也可以简约一些,不必太铺张浪费,你一向号称自己是铁公鸡,这一次不妨再发扬一把,能不花的,尽量不花。”高远笑道。
“那可不行!”一向吝啬的王武嫡这一次却是一反常态,“都督,这是大事,压倒一切的大事,啥都能节约,在这上面,却一点也不能节药,这可是一国之体面,还有您的威严,不能让人看了笑话去。这钱,我本来就是已经准备好了的。既然都督说还有这么一大笔银子入帐,那还可以宽绰一些。”
看到王武嫡这只铁公鸡都大方起来,高远想俭约一点的想法,算是破产了,摇摇头,不再说话,什么时候形式主义,看来都是需要的。
第二天的谈判便显得顺利多了,范睢认为摸准了征东府的脉络,高远作为当世军事大家,不会不知道洚城对于秦军的重要性,他应当很清楚,秦军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将洚城送给征东府的,他狮子大开口,无非就是想在别处敲诈到一些好处而已,而这个好处,无外乎就是钱而已。
所以当他再一次坐到了高远的对面的时候,胸有成竹地开出了新的条件,除了第一次谈判承诺的土地之外,另外再补偿征东府一百万两现银。而条件就是双方签定和平条约,互不侵犯,而九原郡的征东军,则必须立即撤出九原郡,不能在九原境内留下一兵一卒,同时山南郡城驻军不得超过五千人,而作为对应条件,秦国在九原郡驻军也不会超过五千人。
范睢没有提起征东军在九原掠走的那数万秦国百姓,高远好像也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双方在气氛友好的条件之下,签定了这份协议。
拿着这份协议,范睢心中却并不轻松,条约的签定,并不代表着双方就此平安无事,相反,这一次他来蓟城,所见所闻,让他更是肯定了高远的雄心,作为这片大陆之上的后起之秀,高远与秦国在最终目标之上是完全冲突的,终有一天,双方必然兵戎相见,在战场之上一决高下,现在双方只不过都是力有未逮,所以只能相互妥协。
范睢现在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征东府必然会成为秦国将来最为强劲的对手,而征东军所实行的政策,在范睢看来,比之秦国要先进许多,只不过他虽然明白这一点,却不代表着秦人便能跟着对方的步伐走,高远所带领的征东府,是一股新生的势力,他们敢于打破一切旧的桎梏,在一张白纸一样的基础之上,重新构建属于他们的独特秩序,而秦国则不然,立国数百年,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已经与秦国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李儒的治国之道,只是将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地重合在一起,如果秦国也来学征东府的这一套,只怕亡国无日,都不用外人来打,自己国内就要乱才一团了。
双方完成签红的第十天,从凤城方向,十数辆马车在全副武装的秦军士卒的押送之下,驶进了茶店子征东军大营,叶真代表征东军接收了这些马车,没有丝毫的停留,便派出青年近卫军第一师梅华所部押运着这十几辆马车回蓟城。
数天之后,马车出现在高远的面前,一个个箱子被抬了下来,堆到了高远的面前,高远微笑着走到码成一堆的箱子之前,一脚踹过去,最上面的一个箱子跌了下来,哗啦一声,箱盖打开,内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银子从箱子内摔将出来,散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