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煌煌汉威(93)(第2/2页)
正自想着,高远已经冲着叶菁儿几人打了一个招呼,迈开步子向外走去,林卫远赶紧跟了上去,却听到前面的高远在哼着小曲,不由凝神听了起来。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 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
曲子很好听,听着歌中所描绘的景色也是异常的美妙,但何卫远可知道,现在的那片地方,可绝对没有这么好。
吏部后堂,鸦雀无声,高远正在翻阅着这一批官员的档案,这一批官员,几乎全中来自原燕国的中低层官吏,大汉礼部尚书荀修以前曾是大燕首辅叶天南的首席幕僚,对大燕的官员有着很深入的了解,由他牵头,圈定了一批人选,然后征召而来。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被征召的人都有机会被选派为官员,这些人应召而来之后,议事堂先给他们派了一个学习班,先系统学习大汉的各项政策,方略,要知道,大汉的治政方略与前燕国以及这片大陆之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
为了培训这批官员,议事堂可谓是费尽了心事,两位议政蒋家权,严圣浩轮翻上阵,为他们讲解,而尚在京没有离开的一些郡守也被他们拉来当了临时老师,更是从辽西,积石郡调来了几个治政极为出色的县令来为他们现身说法。
这一批官员全都是为东三郡的各县准备的,现在的东三郡,依然治于辽东都护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尚还没有派遣郡一级官员,高远希望能从这第一批选拔的官员之中冒出几个出色的来,在基层工作上两年再升上来,对以后的本地治理是极有好处的。
“当初征召一共是三百名官员,但在经过议事堂的培训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考评,现在剩下了五十四人,这些人将全部被充实到东三郡以及河套,大雁二郡去。”
“这些人都认同我们的治国方略?”高远抬起头来,“我可是知道,很多读书人可是很顽固的。”
“荀修老大人非常了解这些官员,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很热衷于名利的,而且王上,您看过他们的档案了,这些人都基本上出自于寒门小户,也有一些原本是世袭贵族却又破落了的,他们非常想改变现状,建功立业,所以对我们的政策接受度便高。”严圣浩在一边解释道。
高远点点头,拿起手中的档案,点着几个人名道:“哪这里面有些人的名字下面打上了标记又是什么意思啊?”
严圣浩笑了笑,“经过监察院的调查,这些人在原来燕国任职之时,有过行贿上官或者贪腐行为。”
高远失笑道:“既然他们品行有亏,蒋先生怎么会容忍他们经过层层选拔?荀修老大人没有看到这些具体的档案,你们却应当是清楚的。”
“王上明察,愿意前往这些地方为官的人并不多啊,最初经过选拔的人可有近一百人,但一听说要去哪里为官,便打了退堂鼓了。而且蒋议政认为,在我们严密的体制之下,这些人想贪腐,只怕也没有这个胆子,而想行贿吗?只怕也是自寻死路吧,我想这其中的轻重,他们一定会好好掂量一番的。您不是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吗?我们首取其才,至于为官之清廉,恐怕需要的是更好的制度,而不是个人的品行了。”严圣浩解释道。
高远满意的点点头,“你这话说得话,其实人皆有贪念,光靠一个人个人的品质来保证,那完全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严密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贪念,让他有贼心没贼胆。这些人对于我们要在这些地方推行的议事会怎么看?”
“虽然有些不理解,但还是表示会严格执行。”严圣浩道。“有的还大赞这是复上古之风,是治国之绝佳之策。”
高远微笑道:“东三省哪里人丁复杂,民族众多,没有中原这么多的陈腐气息,这些新东西在哪里反而会能更快更好地推行下来,所以我们要告诉这些官员,你理解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你要是做不好,那我就换一个人来做。”
“明白。”严圣浩道。
“这里面的个人档案,在他们赴任之初,都交给他们本人吧,算是给他们一个警示,好好做官,好好做人。”高远站了起来,“走吧,我去见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