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731部队旧址查证(第3/8页)
中苏联合调査团
在启程去中国之前,居住在关西地区的D·S先生给我寄来了如下的信息:1945年11月,中苏两国军队在平房进行了实地调查。当时的调查资料今天理应保存在中国的某处。
D·S先生是原日本陆军第一航空兵司令部的通信兵,是一个有坎坷经历的人。他在乘坐轰炸机时,被迫降在敌区,1944年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11月,他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一员,调查了731部队旧址。
据D·S先生说,中苏两国军队在平房现场进行了两天的查证。
调查团是以驻哈尔滨的中苏两国的军医为中心组成的,共20人。中方人员中有后来当副总理的民先生(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政治部政委)、中央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先生(当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姓吴的干部也在场。D·S先生分工负责测量731部队的全部设施。
通过两天的测量,判明包括防御阵地在内,整个设施的总面积约为254万平方米。这和前面提到的哈尔滨市地方史学会测量数据多少有点出入。
中苏联合调查团采集了旧址的土壤,调查了细菌污染状况以及老鼠、跳蚤等实验污染生物的生存状况。据说,当地老鼠繁殖了不少,甚至还跳到调查团人员的身上。
各种设施破坏得相当彻底,只有锅炉房的两根大烟囱还在。虽然还留有三台锅炉和发电机的残骸,但是,锅炉的几十根管道内繁殖了大量的老鼠。
63号大礼堂仅剩下钢骨架,建筑本身已变形。1号楼的屋顶已被炸掉,单体楼被破坏,已看不出原来的形状。高等官宿舍有四栋无损地保留着。动物房和焚烧炉只剩下了房基。
破坏得最彻底的是口字楼,部分建筑仅剩下一半残骸,特设监狱变成了瓦砾堆,仅剩下房基。D·S先生用手杖拨开瓦砾堆,还发现沾有血迹的石头,写有人名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块。
参与调查的政治部干部队R先生,对731部队怀有憎恨,对设施旧址的调查是很彻底的。据说,他的战友是被731部队残杀的。
据D·S先生的回忆,在口字楼旧址有一个相当大的地下室。穿过口字楼中央的通道,是地下结构,同高桥班设施连接的地道(估计是通往解剖室的路)有一个出入口。
在许多废墟堆积的地方,地下室的出入口都开着黑色的洞口。由此可以看出,口字楼设施是一座设有复杂的地下结构的巨大建筑。
在731部队宿舍的周围,每隔50厘米密密地种植着牛蒡。关于这一点,中苏联合调查团中央的意见不同:有人说,日本人喜欢吃鸡素烧,所以种植了牛蒡;也有说:“不,这是为了防止由动物房逃出来的动物(老鼠)进入而种植的。”
“731部队在撤退时,来不及处理那些装在玻璃瓶中的人体标本,将这些东西装了两卡车,拉到松花江畔弃置不顾。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和卫生部人员认为这些人体标本是关押在原日军哈尔滨宪兵队本部建筑地下室的人……其中,能够辨识的标本也有二十五六个。
“如果找到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先生的话,也许能够搞到当时的资料。贺诚先生是指挥当时调查活动现在还健在的中方负责人。”
出发前夕,D·S先生提供的回忆和建议,具体而富于启发性。
作者注
哈尔滨电影发行公司的王之堃先生于1956年四五月份进入平房区731部队旧址,拍摄了整个设施被炸毁后的情况,作为地方史学会的资料。我们在该公司的试映室里看了这部资料影片。这是战后首次拍摄731部队旧址的影片。听说,现场一直保留着战争结束时破坏的原样。关于这部影片,将在以后加以叙述。
“马鲁太”小屋的值勤表
关于731部队的特设监狱,后来又有若干名原部队人员寄来了新的证词。特设监狱(“马鲁太小屋”)的负责人是石井四郎的二哥细谷刚男。他是军队文职人员,享受高等官待遇。管理“马鲁太”的特别班,每班由6-7人组成,包括摄影班在内,共约100人。细谷刚男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
特别班人员的工作安排:上午8:00进入营门,直到次晨8:50,通宵达旦地工作。
工作分为管理“马鲁太”事务、炊事和看守监狱三大类。晚上10点全部人员出勤,而后每隔两小时换一次班轮流睡觉。
特别班备有一本《巡回日记》,足有三本大学用笔记本那么厚,以红线划为两栏,一栏记入“马鲁太”的编号,另一栏记录巡回情况。
“马鲁太”的编号从101开始到1500结束,这和负责X光透视的在田班的管理编号(在本书第二集中已叙述)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