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遗诏引发政府改组风波
还有一次,早朝结束后,道光把曹振镛留下来,曹振镛以为有什么大事,没想到道光问他鸡蛋多少钱一个。曹振镛是何等精明的人,立刻明白了道光一定是对御膳房起了疑心,想知道御膳房有没有揩油。曹振镛便捂着肚子说:“不知道,老臣这几天胃口不好,从不吃鸡蛋。”堂堂宰相,曹振镛连御膳房的人都不得罪,由此可见此人为官之圆滑。
这事得从乾隆出生说起
在《风流天子》中我们讲到了乾隆的身世之谜,这是清宫的重要疑案之一。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乾隆的声誉,也关系到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道光在宝座上屁股还没坐热,这个问题就被提了出来,最终引发了一场政坛地震。
嘉庆死后,道光让军机大臣代拟嘉庆遗诏,由于嘉庆在避暑山庄崩逝,遗诏中不可能不提到避暑山庄。恰好,避暑山庄跟乾隆特别有渊源,很多人包括嘉庆都认为乾隆出生于避暑山庄。于是,我们从遗诏中看到了这样的话:“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拟诏的人本来是想说避暑山庄为风水圣地,高宗乾隆出生于此,嘉庆也逝世于此,说明此地与大清关系密切。
我们知道,乾隆在《御制诗集》里一再强调自己出生于雍和宫,遗诏中的说法无疑挑起了这个敏感的问题。当然,一般人还发现不了它。
最早指出这个问题的是翰林院编修刘凤诰,不过那时遗诏已经昭告天下。刘凤诰之所以能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曾经编修过《高宗实录》,知道乾隆曾在诗作中三次提到自己出生在雍和宫。当时,刘凤诰把这个上报给嘉庆,嘉庆感到意外,因为嘉庆一直以为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既然皇考自己这么说,那就定为雍和宫吧,嘉庆对此事并未重视,在一向务实的嘉庆眼里,这不过是细枝末节。
《高宗实录》虽然采纳了乾隆出生于雍和宫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广泛流传。《高宗实录》不过抄录了五份,分别保存在紫禁城、圆明园和沈阳故宫等地方。别说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就是军机大臣也无权查看,因为这东西就相当于乾隆的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刘凤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揪着这个细节不放,他是有目的的,而且背后指使者很可能就是道光。刘凤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跟拟定遗诏的军机大臣首领托津有很深的梁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凤诰这个人。
刘凤诰官职不过七品,但能在翰林院担任编修已经说明此人是饱学之士。既然是有名的才子,书法和文章都相当出彩,曾经是殿试中的探花,国考能考到全国第三,理应前途无量。不过,这人有个毛病,恃才傲物,派头太大,口无遮拦,又纵饮无度。如果仅仅是生活作风有问题,也不至于惨到做一个翰林编修,嘉庆也曾重用过他,让他担任浙江考区的主考官。可惜,他辜负圣恩,在主考期间作弊,最后嘉庆决定将他流放。
刘凤诰和托津的矛盾就是这时结下的。嘉庆本打算把刘凤诰流放到新疆,托津忽然跳出来说,不行啊,新疆这地方可不像从前那样落后了,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已经相当繁荣了。如果把刘凤诰流放到那里等于是让他公费旅游,干脆把他流放到黑龙江吧!那地方冰天雪地,野兽横行,适合思想改造啊!
嘉庆一听,托津的话有道理,流放就得有流放的样子,不能让官员到了流放地还能吃喝嫖赌,再说了,新疆的姑娘那么漂亮,把这小子流放到那里岂不是让他享艳福了。
刘凤诰后来了解到背后给自己难堪的人就是托津,恨得咬牙切齿,待在黑龙江四年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想着将来报这一箭之仇。
如果不是嘉庆仁慈,刘凤诰本来不知要在黑龙江待多久。嘉庆是如何想起召刘凤诰回京的呢?说来也是巧合。
一天,嘉庆闲着没事干,就拿起《高宗实录》翻着看,看到这么一节:一名官员的父亲重病,当时该官员要务在身,不能及时回家探望父亲,最后无缘见父亲最后一面,乾隆对此深为愧疚,在《高宗实录》里接连表达歉意。看完这节,嘉庆深为皇考的仁德感动,因此对父皇起了追思感念之情。嘉庆再翻看《高宗实录》,看到扉页的编者中有刘凤诰的名字,想起刘凤诰正在黑龙江受苦,心里不忍,便把他召了回来。
在嘉庆朝,刘凤诰始终没有找到机会弹劾托津。到了道光朝,这个机会来了。不过,刘凤诰人微言轻,如何才能告倒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托津呢?必须找后台,刘凤诰想到了以前翰林院的头儿曹振镛,此人现在地位等同宰相,有他撑腰,一定可以整垮托津。
曹振镛这个人虽然没有办事能力,但是相当会做官,作为“多磕头少说话”理论的提出者,他肯定是有哲学头脑的。在整个清朝,曹振镛这个人可能是最会做官的,连鄂尔泰、张廷玉、和珅这样的人都比不上他,和珅即使被人称为“二皇帝”,毕竟最后被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