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慈禧紧急叫停立宪改革,新一轮党争即将开始(第5/8页)
瞿鸿禨觐见了,慈禧表现得很平静,她没有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而是先谈起了老袁方案中精简机构、裁撤一些臃肿闲散部门等改革措施,问瞿鸿禨什么意见。
瞿鸿禨回答:“这一改革是完全必要的,是历史的趋势,当然一点错也没有,只是一下子裁撤那么多要害部门,臣恐怕会引起骚乱和动荡,朝廷现在也需要稳定和团结。”
看来这位老油条说了很多,又啥都没说,可进可退,滴水不漏。慈禧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别看她在平时不断强调稳定团结,但真正要说到稳定团结她还是很有信心的,几十年来的统治,她早已相信她统治下的大清翻不了天,因为她有十分的自信能够驾驭住这些大臣。大清仍然是一个以官府为主导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官府,就有什么样的人们,只要官府和官员内部不出乱子,稳定团结是没有问题的。
她问出了那个最敏感的话题:“撤销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你是什么意见?”
瞿鸿禨回答:“太后,责任内阁成立后,一切用人、行政的大权,都由内阁总理大臣召集各部大臣开会决定,决定后再请谕旨宣布施行,这与军机处事前请旨的情形,完全不同。太后您训政三十余年,中外协服,现在立宪尚未实行,而大权先已旁落,皇太后能放心吗?即使皇太后放心,做臣子的却也不敢放心。”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瞿鸿禨一出手便结束了战斗。他是“总编”,说起来立宪改革也是他的分内之事,他可以不同意老袁的方案,但也应该拿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方案来。瞿鸿禨并没有这么做,他完全以一个局外人的口气,说出慈禧的潜意识里希望他说出的那番话。或许对于有一种人来说,他们做官越久,增长的只是如何适应领导的阅历和经验,瞿鸿禨一眼就看出了慈禧需要的是哪种答案。也许瞿鸿禨很清楚,没有他瞿鸿禨,也会有别的什么李鸿禨、王鸿禨,于是他坚定地说出了这个答案。
慈禧也释然了,她长出一口气,瞿鸿禨的话倒是让她想到了她发动这场立宪改革的“初心”,事实上当初载泽密折里最打动她的还是她看出来的那层意思——加强中央集权。
八国联军之乱让慈禧刻骨铭心,朝廷危急时,调不动督抚的兵,大臣们在“东南互保”,这是在事实上分裂大清,割据自立。后来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虽然他们之前确实有过“瓜分大清”的想法,但最终还是认识到只有不分裂大清,维持慈禧政权,才能保证他们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八国内部就会打起来,于是共同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不得不说,这才在事实上把各督抚割据自立的愿望扼杀在了萌芽之中,否则,大清没有被八国“瓜分”,很可能首先就要被那些堪称国之柱石的“忠臣”给瓜分了!
这一切其实已经引起了慈禧极大的警觉,在形势稳定回到京城后,坚忍的她一方面开始新政,一方面在这场新政中抛弃所有“改革老臣”,全力扶植庚子之乱中表现尚可的袁世凯。后来,立宪改革让她看到了希望,“天皇领导一切”,可以把专制独裁权力用立宪固定下来,简直是锦上添花;“利于国”,朕即国家,那就是利于我;“利于民”,老百姓们就更加不会追随革命党人去造反,更有自信他们造不了反;“最不利于官”,就可以把权力从那些已经蠢蠢欲动的地方大员中收回来,加强中央集权,这又是何乐而不为!
感谢老瞿,他让我捕捉到了内心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也坚定了这个秘密。
慈禧知道她可以做出决定了,老瞿说的这些很重要,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更重要的是这是从老瞿嘴里说出来的,奕劻“堕落”得很快,他已经钻到袁世凯的钱眼里去了。在立宪改革已经是朝野人心所向,14位“编辑”对老袁方案没什么异议的情况下,如果三位“总编”还都全体支持老袁的方案,那么内心最深处的这个秘密也许只能尘封,但三位“总编”中,瞿鸿禨已经明确反对,孙家鼐是随风倒的,即使奕劻支持袁世凯,2比1,少数服从多数,袁世凯你还是翻不了天了!
慈禧决定:由瞿鸿禨领衔,重新核定方案!
11月6日,由瞿鸿禨、孙家鼐重新核定的新方案迅速颁布实施(奕劻已经被排除在外)。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袁世凯原方案中最根本、最有新意之处已经被舍弃,新方案保留军机处,不设责任内阁。
由于不设责任内阁,虽然同意以各部尚书为“参预政务大臣”,但他们是政务处的“参预政务大臣”,政务处是军机处的另一块牌子,这并没有扩大朝廷决策的层面,只不过是多了几个候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