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错位的想法
如果说贞观十七年之前的李世民是一位虚心纳谏,能够客观、冷静分析问题的皇帝,那么贞观十七年后,在经历了储位之争的震荡后,李世民似乎变的有些焦躁,有些自负。
虽然他依旧让所有的人为他指出不当之处,虽然他依旧面带笑容向所有人征求谏言,但人们明显感觉出,这位威名远播的皇帝内心深处是不能接受不同意见的,而且很多人细心的发现,皇帝大人明显比以往更加暴躁。
这一点,从他处理高句丽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
李世民听完相里玄奖的汇报后,在没有征求朝臣意见的情况下,就说出了决定出兵辽东的话,这明显不符合李世民曾经的性格。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轻易说出来呢?
除了这位皇帝因为更年期的原因有些焦躁之外,事实上,李世民决定出兵辽东,和当时朝廷的局势有关。
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是继玄武门事变以来,唐初内部矛盾最突出的一次斗争,虽然在李世民的精心处理下,最终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可是在所有人的心中,已经造成了阴影,那就是唐朝这个光芒万丈的帝国,内部依然有它的阴暗面,试想大唐帝国的储君居然是恋童癖,曾经最有希望继承储君的魏王原来是个耍弄老爹恐吓兄弟的主儿,就连新任太子也是个性格懦弱的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唐帝国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是所有人膜拜的对象,没有瑕疵,没有污点。
可是随着储位之争的爆发,人们才发现,唐朝原来也是不过如此!
于是很多人改变了曾经对唐朝的一切美好印象,他们对唐朝产生了信任危机,很多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生怕错过唐朝一幕幕权力斗争的大戏,仿佛这个帝国一夜之间崩溃了才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一个内部戡乱的国家凭什么成为我们的领导?
在我看来,盖苏文不留情面的拒绝李世民的调解,似乎也有这种因素!
在这种境遇下,最难受的莫过于李世民,他知道这个帝国所发生的一切,最终都会和他牵连在一起,因为他是这个国家的掌舵者,天可汗的威名会让他光耀四方,但同样人们背后的非议,他也必须要承受。
因为权利和义务本来就是对等的!
所以,在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过后,李世民迫切的需要证明自己,证明这个帝国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盛,最应该受人敬仰的国家。
因为他有这个义务!
可是现在的李世民不再是曾经的李世民,如果看看他去逝的年龄(52岁),此时的他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晚年,固执、刚愎自用已经占据了整个心灵。
李世民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他忽略了一点,证明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武力。
问题的关键是,贞观十七年的政治地震虽然已经结束,但你的心里还处在一种动荡游离的状态,对于外界的很多事物,真的无法保证冷静、客观的对待。
而这次决定出兵辽东,李世民就是在一种毛躁的心态下做出的决定。
虽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