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三人之死

1、刘洎的失误

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让李世民很是郁闷,气火攻心之下,在回来的路上,李世民病倒了。具体症状是生疮化脓。

对于有的人来讲,这是个机会。

比如李治!

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李世民到达了定州。在定州监国的李治看到自己的父亲身处病痛之中后,毫不犹豫的用嘴将父亲疮里的脓吸出,就是这个举动,让李治在李世民的心中赚足了印象分,先前的怀疑和猜忌一切都烟消云散,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李治的太子地位才真的算是稳如磐石。

虽然我们无从考证,李治的这个举动是不是有作秀之嫌,或是有高人背后指点,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经历了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后,所有的人都不再希望李治的储君地位受到威胁,不论是来自皇帝,还是其他人。现在李世民已经放下内心深处的猜忌,这实在是大唐帝国之幸!

可以说,李世民生病客观上给了李治以巩固自己太子地位的机会,但是另一个人却因为皇帝陛下生病导致的糟糕心情而丢了性命。

这个人就是刘洎!

从萧铣覆灭,投降唐朝后,刘洎一直是顺风顺水,尤其是李世民即位后,刘洎平步青云的从给侍中一路升到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李世民从定州出发东征高句丽时,特意让他和马周留在定州辅佐李治监国,总管礼、户、吏三部。尚书省一共才六个部,而刘洎一个人就管了三个,可见其受重用的程度。

表面看起来,刘洎当时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事实上,刘洎在朝廷的地位并不稳固。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贞观十七年的那场储位之争中,刘洎是支持谁的。

没错,魏王李泰!

从政治角度而言,站错队远比做错一件事要可怕,虽然后来李治当了太子,没有人再提起刘洎当初支持魏王李泰的事儿,但并不等于大家就忘记了这件事儿,甚至说太子党一派很可能在谋划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将刘洎拉下马。所以说,刘洎当时身居高位,并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不可否认,刘洎是个有才华的人,但缺点同样突出,他的缺点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刘文静——狂妄!

李世民出征辽东前,曾经特意对刘洎做了一番交代,说自己马上要远征了,你辅佐太子一定要尽心尽力,一定不能出现差错,我对你的期望值很高!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领悟李世民这番话的含义,这等于在说只要这次辅佐太子有功,未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任皇帝的重臣,真可谓是前程似锦!

可惜,我们的刘洎先生在听完皇帝陛下说完后,说了一句只有二杆子才会说出的话:陛下你就放心吧,大臣们如果有犯错的,我就直接把他杀了。

典型的二杆子+愣头青!

连皇帝都没说随随便便的就诛杀大臣,你一个为皇帝打工的,有什么权利诛杀大臣?

简直狂妄之极!

李世民听完后,倒吸一口凉气,当场就把脸沉了下来,不过大军即将远征,为了图个吉利,他并没有发作,而是用低沉的声音警告刘洎说道:“皇帝不谨慎会失去大臣,大臣不谨慎会丢命的,你性格耿直,甚至有些狂妄,如果不改的话,早晚会吃亏啊!”

言罢,李世民拨转马头带领大军离去,剩下刘洎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在我看来,这是刘洎一生命运的转折点,而最终造成他悲剧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