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捉拿与变故
亥时前后,在太子府内西苑的厢房内,太子弘誉的幕僚张启功挑灯翻阅着“魏律”,时而将其中一些他所认为存在歧义与不合理的律法,逐一摘录,抄写在一本书册中,便添注他自己的见解。
不知过了多久,张启功忽然听到屋外传来笃笃笃的叩门声。
“是谁?”
一边继续摘录着,张启功一边随口问道。
话音刚落,就听到屋外有人用急切的口吻回答道:“是卑职曹浦。”
“曹浦?”
张启功手中的动作为之一顿,旋即面色变得有些难看。
要知道,曹浦乃是负责围困肃王府、软禁肃王赵弘润的禁卫统领之一,这么晚的天色,此人焦急地出现在自己屋外,张启功怎么想都感觉不对。
放下手中的毛笔,张启功迈步走到门口,将房门打开。
果然,只见在屋外,禁卫统领曹浦气喘吁吁地扶着门框站着,虽然正月的季节天气依旧寒冷,但前者却脑门冒汗。
待见到张启功后,曹浦也不等前者问起,便一脸焦急地抱拳说道:“张先生,肃王他……他……他走脱了。”
“……”纵使是已然猜到这个坏消息,但张启功还是下意识地板起了脸,瞪着眼睛盯着曹浦。
也难怪,因为“肃王赵润走脱”这件事,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毕竟前几日,据宋郡那边的细作日夜兼程送来的消息,庆王赵弘信在看到那份将其打为“叛逆”的榜文后,果然如预料那般,笼络了与他一党的诸贵族,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私军,由庆王赵弘信亲自担任主帅,打起“讨逆兄、清君侧”的旗号,正朝着大梁这边徐徐而来——这支军队,姑且就称之为“庆王军”。
当然,庆王军的实力非常一般,充其量也就是魏国的“县军”级别,但问题是,庆王赵弘信的威胁根本不在于这支“庆王军”,而是在于与其一党的另外两支精锐,即南梁王赵元佐麾下的“镇反军”,以及上党守姜鄙麾下的“北三军”。
这两支军队,皆是在魏韩“第一次北疆战役”、“第二次北疆战役”、“第三次北疆战役”中立下赫赫功勋的精锐之师,实力完全在“驻防军”这个档次。
糟糕的是,据派往安邑的细作火速来报,说桓王赵弘宣这几日亦在整顿军队、筹措粮草,若是不出意料的话,桓王赵弘宣麾下满编十万、实则六万人数的“北一军”,这次恐怕也会站在庆王赵弘信那边,发兵攻打大梁。
更要命的是,还得加上最近一年多来与桓王赵弘宣关系亲密的河内守、燕王赵弘疆,后者手中有满编三万的“山阳军”与满编两万的“南燕军”,虽然这两支军队曾在“魏韩第三次北疆战役”以及“山阳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但经过将近两年的休养生息,这两支军队早已征满了兵力,且恢复了一定的实力。
换而言之,倘若庆王、桓王、燕王三人联手讨伐大梁,这三位皇子封王可以纠集二十七、八的军队——虽然军队实力参差不齐,但接近三十万的总兵力,如何能不让大梁忌惮?
要知道,大梁这边号称有“二十万禁军”,但实则只有十万人,且其中有一部分至今还是对太子弘誉抱持诸般微词,可以委托重任的军队,其实数量更少。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启功建议太子弘誉,以“见证登基大典”一事,将肃王赵弘润哄骗到了大梁,且于数日前,软禁了那位肃王,设法接管了后者麾下“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这共计十万步兵、五千重骑兵——只有在得到了这十万余精锐之士后,事实上大梁这边才有底气与“三王”的军队正面抗衡。
这场即将到来的恶战,将决定太子弘誉是否能收回诸皇子手中的兵权,彻底削弱地方,完全最终的中央集权。
可就在这一场关键的战役即将打响时,肃王赵弘润却走脱了,这如何不让张启功感到焦躁?虽说据消息称,“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这三支军队已经从商水启程,正在前来大梁的途中,但前提是,这三支军队的兵将,在看到那封诏令与肃王赵润的书信后,皆误以为“肃王赵润选择支持太子弘誉”,这才听从了大梁这边的号令,而一旦肃王走脱,这三支军搞不好会立刻反水。
没办法,这三支军队太特殊了:鄢陵军与商水军,皆是由投奔魏国商水邑的楚人组成,大梁这边对这两支军队的约束力本来就很低;游马军虽然大多都是魏人,但主将马游,近二十年前出身“砀郡游马”,因为曾经被魏天子与大梁背叛过且导致砀郡游马被上将军司马安的砀山军屠灭,故而,马游对大梁的印象极差,因此在训练这支骑兵时,灌输给士卒的并非是“效忠天子、效忠朝廷”,而是“效忠大魏、效忠肃王”,这就导致朝廷在游马军士卒心中的威望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