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任性的郑成功
郑成功,本名森,字明俨,为郑芝龙与日本女子田川氏(或作翁氏)所生,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得钱谦益执贽为弟子,并赠字“大木”。
隆武政权在福州建立,封郑芝龙平虏侯,加太师,接着晋封平国公。郑鸿逵则受封定虏侯,后改封定国公;郑芝龙五弟芝豹、族侄彩等都封伯。
郑森时年十七岁,丰采掩映,奕奕耀人,随父入朝面圣,隆武帝奇其貌,殿前问答,对答如流。
隆武帝因此抚其背,慨叹说:“恨朕无一女许配与卿。卿当尽忠吾家,毋相忘也。”
当日,赐他姓名为朱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协理宗人府事。
从此中外都称郑森为“国姓”,或称国姓成功、赐姓成功、朱成功,郑芝龙兄弟虽执掌军政大权,却无意抗清。
郑成功感念隆武知遇之恩,一心以身许国,对父叔的行为非常不满。
黄宗羲在《郑成功传》中记:某日,郑成功看见隆武帝愁眉不展,不由得悲从中来,跪奏道:“陛下郁郁不乐,是不是臣父有异志的原因?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
刘献廷也在《广阳杂记》中记:郑成功为了劝慰隆武帝,指天发誓道:“此头此血,总之已许陛下矣。”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委派他镇守闽赣界上的大定、大安等关。
六月,郑成功请假回安平探视母病。
不久,清招抚江南经略洪承畴以三省总督、王爵为饵诱降郑芝龙。
郑芝龙为保一己之富贵,决意投降,命守将施福撤守浙闽界上的仙霞关,自己领兵缩入安平。
郑成功在家苦劝父亲不要投降,遭到拒绝后,毅然离家出走,悄悄带一支军队遁入金门。
郑芝龙向清军呈献降表之日,数番派人招引郑成功同行。
郑成功复书道:“自古以来,只有父教子以忠,未听说过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
八月,清军自仙霞关长驱直下福建,杀隆武帝、后诸人。
郑成功惊悉隆武遇难,令军民挂孝,设位望北哭祭。
清军将跪拜在马前的郑芝龙挟持北去后,随即在安平展开了肆无忌惮的淫掠。郑成功之母田川氏竟不能幸免,遭到清士兵的强暴,愤而自杀。
郑成功闻报,悲愤莫名,将自己过去穿戴的儒服儒冠携至文庙跪哭焚化,出家资犒师,自称“罪臣国姓成功勤王”,文移用“招讨大将军”印,誓师称:“本藩乃明朝之臣子,缟素应然;实中兴之将佐,披肝无地!冀诸英杰,共伸大义。”
从此,郑成功独树一帜,在福建东南一带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杀。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初,永历在肇庆即位的消息传入福建,郑成功以手加额道:“吾有君矣!”当日,便恭设香案,望南遥拜,奉永历正朔。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秋,郑成功遣使奉表行在称贺,得封为威远侯,不久又晋封漳国公。
自顺治四年至顺治九年间,郑成功接连攻取了同安、海澄(今龙海)、泉州、漳浦、云霄、诏安以及广东潮阳、揭阳、碣石卫(在今陆丰东南海滨)、厦门、金门等地,并招抚迤南铜山(今福建东山)、南澳(今广东南澳)诸岛,势力越来越大,军队分中、左、右、前、后五军,兵威赫赫,明宗室、遗臣纷来依附,海上群雄也俯首听命,其中,明兵部侍郎张煌言、定西侯张名振、平夷侯周鹤芝等人也扈从亡命海上的监国鲁王来奔。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九月,清廷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永历政权身上,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开始对郑成功采取招抚政策。
郑成功考虑父亲郑芝龙在清廷手中为人质,同时,为了争取时间补充兵员、军械、粮饷,对部队进行训练和休整,也同意与清廷和谈。
清廷最初开出的价码是:郑成功若肯归顺,则“许以赦罪授官”。
赦罪授官,受何种官?出价太低,免谈!
郑成功把清廷派来的使者逐走,一下子就关闭了和谈大门。
清廷还来不及变脸,这年十一月,李定国斩杀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
清廷只好强忍怒气,赔着笑脸,继续和郑成功讨价还价,并指使郑芝龙派家人南下,劝训郑成功接受议和。
郑成功受李定国桂林大捷的鼓舞,复书称:“今骑虎难下,兵集难散。”
不日,挥水师北上,进入长江,恢复浙、直。
清廷也派兵攻打海澄,却被郑成功打得落花流水。
清廷遭此重创,只好再次放低姿态,继续招抚,封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为海澄公,并许诺把福建沿海地方的一切事宜全部交给海澄公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