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统一制度(第3/5页)

卫恒的隶书之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但是,这一说法在理论上讲不通,同时也不符合文字书体创造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文字的书体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应当是无数书写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唯此,才可能得到众多书写者的认同,发挥其交流思想的作用。从实际上讲,有现存出土文献佐证。今存秦武王二年(前309)的青川木牍是秦武王时期的相国甘茂在平蜀之后,公开发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文告。在青川木牍里,已经出现了不少用隶书书写的文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秦国的官方文书已在使用秦隶。青川木牍的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早了八十年。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八十年前的官方文告中,就已经存在古隶书字体。由此可见,隶书不可能是秦始皇时期程邈一个人创造的。秦隶的真正创造者应该是秦国的无名文吏,他们在长期书写过程中痛感小篆的不便,出于工作的实际需要,他们从简化大篆开始,再到简化小篆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秦代隶书。

第三,秦始皇为什么不用隶书统一文字?

六国文字错杂,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确实需要将其统一,这不仅方便政令通行,而且对文字本身的规范化也极为有利。隶书书写便捷,秦隶也早已存在。从理论上讲,用隶书来统一天下文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秦始皇却采用了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华美、漂亮、整齐,然而,小篆的最大不足是不便于书写。秦始皇的举措只能说明他对形式华美的小篆情有独钟,同时也反映了他并不懂得文字规范从简、从俗的两大基本原则。我们从中可窥见秦始皇追求形式唯美的心理倾向。

第四,对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的评价。

秦始皇统一文字功不可没。虽然,他统一文字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加强统治,便于政令执行;但是,文字的统一在客观上为统一思想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这对于一个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发展与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维护中国统一的无形文化力量。

中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而方言是影响交流与沟通的一大障碍。尽管各地方言迥异,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使书面语言、书写形式获得了整齐划一的规范,成为跨越时空限制、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并且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心理状态与文化,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股重要因素。这是必须首先予以肯定的。

但是,秦始皇没有使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而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隶书统一文字,而是采用了华丽但不便书写的小篆,以至于他费尽心力推行的小篆在秦国并未被广泛采用。造成这样的局面,或许有秦国国祚短暂的因素在内,然而,文字的流行有它自身的强大力量,简便实用才是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小篆不符合这一标准,因此,尽管依靠着秦始皇个人的威严,凭借着大秦帝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小篆得以在全国强制推行使用,但小篆的难写难认最终使它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代之而起的是隶书。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在《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里书写的秦代小篆的标准字体。不过,“泰山刻石”(存十字)、“琅琊台刻石”(存八十六字)还为我们保存着李斯亲自书写的秦代小篆的原貌,让我们有机会一睹秦始皇用来统一天下文字的小篆的风采。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登泰山而立,由李斯所书。石高四尺五寸,四面镌刻,其中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另一面是秦二世元年(前209)诏与从臣姓名。一共二十二行,每行十二字。此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上,之后移置泰山下的岱庙,历经战乱,现只存十字。传世者尚有拓本,存一百三十六字a再看留存至今的汉碑、汉简,特别是大量出土的汉简,发现出现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强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写易认的汉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隶书才是真正统一了中国文字的书体,秦始皇“书同文”的诏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汉代。一种先进的书体一旦形成,它就拥有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比如晋代形成的楷书,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我们汉字书写的主要书体。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缘于书写工具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在秦简、汉简上,使用毛笔这种柔软的书写工具很容易写出“蚕头燕尾”的隶书。在一定程度上,书写工具的发展决定了书体的演变,而书体的简便实用又决定了何种书体能够统一中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