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荥阳会战

第一节 南北奔波 一失成辜

上一章我们讲到项羽一生中关键性的两次战斗: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充分显示了项羽的军事天才,把项羽带到了那个风云年代的政治中心;彭城之战继续发挥了他的军事天才,以三万精兵打败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彭城之战与巨鹿之战相比,项羽的战略优势已大大缩水;项羽的胜利之中已经蕴含着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战略优势的逐渐丧失。因此,彭城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项羽的彭城之战并没有取得全胜,那么,接下来的荥阳之战,他能不能摆脱局部胜利而全局受损的处境呢?

彭城之战后,刘邦向西溃退,一直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彭城之战爆发于汉二年四月。荥阳会战开始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四年(前203)九月“中分鸿沟”为止,时向长达两年零四个月。它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在荥阳展开这场战役呢?

因为荥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脉的连接处,易守难攻。荥阳的西南,还有一座古城,叫成皋(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大伍山上,居高临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邦、项羽的荥阳会战,就是在荥阳、成皋展开的。

荥阳会战可以划分为一夺一失、二夺二失、中分鸿沟三个阶段。这里的“夺”和“失”都是指荥阳、成皋而言。

初战告捷

汉二年(前205)五月,项羽追杀彭城战败的刘邦到达成皋。在这里,项羽遭遇到刘邦的顽强抵抗。如果不拿下成皋,项羽就不可能西进入关,直揭刘邦的关中老巢。因此,成皋成为项羽西进的第一道障碍。

项羽一夺成皋整整花了一年。

汉三年(前204)五月,项羽首先拿下荥阳,刘邦仓皇逃至成皋。再从成皋退回关中。

刘邦这一仗败得相当惨。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假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荥阳城东门出降,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刘邦则乘机打开荥阳西门,逃出荥阳(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纪信是当年鸿门宴刘邦逃席时步行护驾的四员大将之一。那一次,刘邦逃得比较幸运,纪信虽然充当防火墙,但有惊无险。这一次,纪信主动假扮刘邦,让刘邦得以逃脱,自己却被项羽所杀(项王烧杀纪信)。纪信救主,是那个时代忠于其主的道德规范的结果,其忠诚的确让后人敬畏。至于刘邦,谁舍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为他是要当皇帝的,总不能让我这个“皇帝”死吧?

战略布局

刘邦丢失成皋返回关中后,有一位叫辕生的人向他献计:从关中向南出武关(武关是陕西南部的重要关隘),引诱项羽南下;汉军要坚守不战,让激战一年之久的荥阳、成皋防线得到喘息。同时,派韩信攻掠赵地,联结燕、齐,再杀回荥阳。让楚军多方备战,分散力量,然后再打败他(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

辕生为什么会向刘邦献这么一计呢?

因为刘邦在和项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弱势,正面战场打不过人家,再不想其他办法,岂不是坐以待毙?其实,历史上许多英明的决策都是被逼出来的。人生如果没有困境逼迫,岂能发挥主动精神?

刘邦最善听,听了辕生之计,采取主动作战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法,率兵出武关,流动于宛、叶之间;派黥布召集原来他在九江的旧部,在楚地南部形成某种势力,这就是刘邦南方战场的雏形。

刘邦避实就虚,避免正面和项羽军队交锋,却大力经营尚未得到重点关注的北方战场。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确实没有可以书之于历史的制胜之谋,但他非常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在这方面非常敏锐。刘邦的会听实在是无可挑剔,而且一旦听到好主意,他就立即付诸实施。这里既有刘邦的过人之处,又有冷酷现实逼迫的因素。无论如何,刘邦善听,在楚汉战争中无人可比。

辕生之所以向刘邦建议派韩信攻掠赵地,原因是韩信此时已经攻下魏国,并降服了代国。

韩信怎么会游离于刘邦荥阳主战场跑到魏国去了呢?说来话长。

韩信北上的原因是魏豹叛汉归楚。

魏豹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王中的魏王。魏豹统治的魏国,在今天山西省西南部。它是刘邦、项羽交兵的主战场——荥阳一带的北部高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