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诛杀功臣?(第2/3页)
想多了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效应,就是怕刘彦真的挖坑等着埋人,生起了“无私贡献”的念头。
“募捐之事可一不可再。”刘彦当然不会愿意凭白不付出从各家族获取千万石以上的粮食:“以当地粮价进行易买。”
汉国讲的是不付出就没有回报,那就不能没有回报地让人去付出,一旦这个规则由刘彦来亲手打破,一时间是得到了好处,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是什么好事。
前两次的募捐,后面刘彦都给了相应的回报,极大限度演示了什么叫作公平,甚至有些人还得到了所谓的机缘。
庾翼是很有把握说服前去中南半岛进行开拓的各家族无偿拿出粮食,他们在开拓期间虽然依照规定缴纳各种该交的利益,可获得的好处依然是巨大。
要是没有刘彦开放中南半岛让各家族去撒欢,甚至为了他们的撒欢创造无比多的便利,各家族哪怕有那个心思也办不到。
前往中南半岛进行开拓的家族,他们与待在国内的那些家族已经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不止是因为在外面获得了庞大的好处,还因为所闻所见让眼界和思想达到了另一个层次。
作为第一代得到国家支持向外野蛮开拓的众人,他们不但见识到了世界有多大,还体会到了身为强国之人的各种好处。他们在汉国之内是可以随意被剿灭的存在,到了异域却是能仗着身后强大的祖国为所欲为,光是这样的体会就足以认清国内那些人看不到的现实。
要说现在哪一批人对汉国的归属感最强,去中南半岛各种欺负土著的那批人为最,恰恰是知道了身后有何等程度的靠山才能撒欢,庾翼真有十足把握说服他们无偿捐献。
还有另外的一层,到了中南半岛撒欢的各家族,他们多少也是怕进了什么陷阱,甚至是被当成猪在养,能够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时候,谁都不敢落后于人。
粮价会因为所在区域不同而价格不同,比如长江以北的粮价需要一百钱才有一斗,长江以南可能才是七十钱或是八十钱一斗,到了中南半岛那种一年至少三四熟的地方一二十钱就能购买一斗。
“王上所言极是。”庾翼无视掉区域不同带来的粮价区别,甚至讨好地说:“若需担负运输,吾等可全权负责。”
进行数量庞大的运输从来都是一件无比麻烦的事情,不光是时间上的消耗,也不止是运输工具的准备和磨损,还有相应的配套运输人员薪资以及粮食消耗成本。运什么东西消耗最大价值比又最低,估计就是粮食。
庾翼现在不在乎的东西多了去了,都愿意无偿捐献巨量粮秣,就更不会在乎运输的消耗,只求自己的良好表现被刘彦看在眼里记进心里,真要发生什么清算的事情,就跪求放一马。
桑虞、蔡优、等等一些仅是小小插一脚中南半岛的家族,看庾翼尽情地表演绝对没什么看不起,相反是羡慕庾翼竟然有能表现自己的舞台。
昨晚众人琢磨的事情太多了,有人甚至还翻出了史记进行阅读,看到西汉的功臣被各种杀戮太吓人,阅读到刘秀各种优渥功臣无比羡慕,他们无法确定刘彦建立汉国之后,是会走西汉对待功臣的酷烈,还是走东汉的善待功臣。
没错了,刘彦也是以“汉”作为国号,要是史官进行记载,为了区别于西汉和东汉可是要绞尽脑汁。
西汉是因为立国之初建都于长安,东汉则是复立建都于洛阳,才有了西汉和东汉的区分。刘彦建国之后长期所待的地方不少,临淄算一个,后面在奉高也待了一段时间,再来是有邺城和襄国,可最终确定的都城却是要在长安。
新汉国要建都长安,史书该是怎么记?总不能是还叫西汉吧!快愁白了头发的史官可不敢建议改个国号,最后询问各大臣的意见,问能不能称呼第三王朝(皇朝)。
众大臣可不敢拿主意,他们可是知道了刘彦并不是先汉皇室后裔,那来个第三又是几个意思。迫不得已只好一块去找刘彦,该是怎么个记载法,由刘彦来确定最恰当,不合适也是刘彦自己来背这个除了他之外谁也背不起的锅。
刘彦是随着身份的改变才知道史书记载的重要性,很清楚在这一点上容不得半点马虎。他问都有了什么意见,听到第三王朝(皇朝)的时候就拍板,不是先汉皇室后裔继承个第三不是什么问题,认同汉家文化这样的记载正当合适,只不过给出要叫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什么的,不是穿越者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众人相反是因为不叫王朝(皇朝),直接以帝国称之觉得无比顺耳和兴奋。
好嘛,第三帝国都出来了,那刘彦究竟是会像西汉那样对待功臣,还是学习刘秀好榜样善待功臣,可没人敢要求刘彦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