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共和国的崛起(十九)

随着共和军斥候骑兵的全面收缩,大牛山以东,直到旅顺关长城的渤海堡(位于渤海岸边的一处石堡)之间,长达三十里的冰封海面,全都让给了远道而来的辽军。

不过在冰面上走了几个时辰的辽兵,并没有马上投入作战。而是在距离海岸线两三里外的冰面上,渐渐展开了一个一字长蛇阵。被萧奉先带上战场的辽军,正兵加辅兵,总数多达五万六七千人!虽然在史书上经常可以看到几十万人对砍的大阵仗。但是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几万大军布列出来,就已经有铺天盖地的效果了。而且指挥调度起来,也很不容易。

这年头没有电报,没有手机,没有卫星通信,传递命令只能靠金鼓号角和传令兵的嗓门。

人少一点还好调度,真要有几十万大军,那得多高的指挥艺术才能调度自如?

至于大宋官家们最爱的将从中御,在千里之外的宫殿里面画阵图指挥打仗,那已经不是艺术,而是法术了……

而萧奉先的指挥水平只能说是平平,哪怕有一堆幕僚家臣辅佐,驾驭几万人的大军就已经手忙脚乱了,真要给他几十万人,只怕不用马政出兵,自己就乱套了。

平心而论,耶律延禧利用辽海海面大面积冰封的机会进行迂回的布署是个高招!而且选得日子也好,是政和二年的除夕夜。虽然马政已经有所预料,但也仅仅是在冰面上布署了几百个骑兵进行警戒。

如果萧奉先真的是名将,譬如换成耶律大石、萧干、萧合达他们,也许就亲率顺国女真的600骑加上7000具装甲骑先行,用最快的速度绕过旅顺关长城,打马政一个措手不及了。

虽然不一定能赢,但是马政所部的损失一定小不了!

可是萧奉先偏偏没有这样的胆略,行事只是中规中矩,五万六七千人浩浩荡荡南下。声势不小,却也给了对手应变的时间。

而当萧奉先的大军绕过旅顺关长城之后,遭遇到集结起来的共和军骑兵的骚扰和阻拦时,他也没有毅然决然的将部队马上投入战斗,打一场混战。而是四平八稳的开始布阵,似乎准备和共和军来一场堂堂之阵。

五万六七千大军在冰面上布阵,可不是件三下五除二就能完成的事儿。武天怕自己的骑兵踩碎了冰面,萧奉先一样有这个担心。旅顺府的天气也不是冷到了可以让冰面变成钢铁的地步。

所以萧奉先只得小心翼翼地拉出了一个正面宽达二十里的长蛇阵。布阵二十里本来就挺费时间的,而且还是如履厚冰——虽然厚,但是踩在上面的人有好几万,还有八千多匹马,不小心点能行吗?

因此直到吴扆率领的共和军第八将开到大牛山以东,黄家沟以北的海滩上时,萧奉先的大军还在乱纷纷的布署。

看着冰面上多到数不清的辽兵,吴扆也有点傻眼。他只带着五千多战兵上阵,对手却展开了一个至少二十里的大阵,这叫他老吴怎么防啊?五千多人要展开二十里,平均一里地才二百多人,摆一列横阵都不够啊!

而那些辽人为什么不趁着自己的军队没到就发起进攻?武天的骑兵虽然人数较多,正兵辅兵加一块上了万,但也没有布防,只是组成了三个攻击集群。

另外,辽海沿岸也没有什么防御设施。只有用来掩护旅顺关长城侧翼的渤海堡,用来瞭望海面的大牛山堡,大牛山东侧的黄家沟山寨,以及大牛山西南的九头山堡等为数不多的堡垒城寨。而在黄家沟山寨到渤海堡之间,沿海二十多里全都是农田。只有在半岛另一侧的东海(黄海)沿岸,才有旅顺商市的围墙。在旅顺关长城内侧,还有一连串的兵营。

也就是说,萧奉先如果可以果断一点,趁着共和军没有抵达战场,就将行进中的部队直接投入战斗,现在至少可以在农田上布阵,说不定还能抢下几个农庄。

可是萧奉先却在布阵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存天理,杀胡虏,分田地,当公民……”

“共和国,万胜!共和国,万胜!”

就在吴扆琢磨着要怎么布置防御的时候,他手下的几千共和主义战士忽然炸了锅,欢呼沸腾起来了。

大约是带队的中下级军官们觉得敌人很多,自己的部下可能会害怕,所以带头喊起口号。这一喊不要紧,顿时就把共和军步兵的士气激发到了顶点,几千人一阵阵的欢呼,呐喊声席卷过海面,甚至压住了海涛滚动的轰鸣。

附近的骑士也受到了感染,和步兵们一起欢呼。

吴扆麾下的三个部将,看到部下士气爆棚,也纷纷派出传骑请战。

吴扆看到士气高昂,也觉得可以给对手来个下马威。于是就派出了第八部和第一百零八部出阵,自己则率领正将队,工兵营,骑兵营和第二百零八部在黄家沟设阵,等待后续主力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