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大战来临的东线南翼(上)(第2/2页)

从整个东线南翼兵力对比上来说,红军占据较大优势: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虽然已集中了东线将近一半的兵力,但如果排除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等其他防线必要的力量之后,大约还能有130万左右直接用于一线作战的部队(此外还有大约20万轴心小兄弟部队配合作战,主要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被安排去了中央集团军群,免得又和罗马尼亚人掐起来),分布在北起博尔霍夫南至高加索地区共约2400公里的战线上,与之对峙的苏军则拥有布良斯克、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高加索方面军共计6个重兵集团,总共约260万部队,哪怕除去纵深防御部队的数量,一线作战兵力也高达220万,远高于南方集团军群。

在装备和技术兵器对比上红军依然占有一定优势,但没人数优势这么明显:双方坦克的数量是1800辆对2500辆(其中德国方面本身1500辆,另有300辆属于轴心盟军),不过红军2500辆坦克中大约只有1800辆左右是T-34或同等水平(包括KV系列,美国人援助的旧款谢尔曼,英国人援助的瓦伦丁等),剩余部分是T-26、T-70等过时货,而曼施坦因手下的坦克中三号占了40%,旧4号占了20%,长身管且前装甲加厚为80毫米的4号G已达到了40%的水平,轴心盟军的坦克要差一点,除少部分四号外普遍以三号居多,还有一些是德军赠送的38T,考虑到坦克性能与数量差异,装甲实力略微红军占优,但整体趋于平衡。

双方的火炮数量差距较大,一贯秉承大炮兵主义的红军占据较大优势,德军拥有各种口径火炮达1.7万门,而苏军数量已突破3万门,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75mm口径以上中型、重型火炮领域双方数量基本是相等的,论到火炮质量,无论是克虏伯还是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产品都要略胜一筹。德军唯一占优势的是空军力量,双方作战飞机的数量大约是1600架对1300架,且德军飞机性能占有较大优势。

这个装备与兵力对比已是霍夫曼竭尽全力后的结果了,一方面因为他快速叫停了9月份以后的进攻作战,无论高加索的蓝色方案还是斯大林格勒战线上的损失都很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提前转入总动员体系后生产规模持续快速上升,加大了装备补充力度。整个9-10月间,东线所有的2号坦克和38T全部被清仓了,一律替换成了最新式的4号G,其中二号坦克改成了防空车,38T则作为奖励送给了轴心小兄弟(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知道这些国家相应提供了不少后勤物资和谷物),另外各集团军群上交的T-34坦克也换成4号G回来了。这一点上各集团军群司令官都是非常满意的,那意味着装甲部队在编制不动的前提下起码增加了30%的作战力量,更妙的是几乎还不用额外追加油料补给。

东线将领都非常感谢施佩尔,因为2个月生产调整的见效就如此之大,如果能切实按照这个步伐走下去,到年底之前完成所有三号坦克的换装绝不是一种空想——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的所有参谋人员都庆幸当初没接下那个关于坦克生产重整案的赌注,否则现在上百个少将以上的军官都得灰溜溜给施佩尔去站岗,一人一礼拜的话都能轮到1945年。